辛苦啦!疫情防控“守门员”
在师生携手共抗疫情的校园里
有一道蓝色的风景线
不分昼夜,始终守护
用心值守、精准查验
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从严从紧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他们时时刻刻守护在我们身边
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单调的守卫中凝聚高尚
他们是疫情防控的“守门员”
是保卫校园平安的护航者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为大家服务
英波,山东临沂人,1999年12月5日参军,两年后退役,2002年3月开始从事保安工作,至今他已经在保安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20年。自从2010年6月1日来到北医这个大家庭后,他先是在巡逻队工作了6年,再到家属区,消防队工作了2年,随后便一直在门岗队工作至今。
英波的一天是充实忙碌的,医学部的正常门岗是每3小时换一次岗,但对于英波大哥来说,他总是起得最早,工作时间最长的那一个——从早上六点半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半。作为门岗队长,他心里时刻惦记着新来的队员,英波总想着多带他们熟悉业务,即使到了下班时间总能看到英波的身影。
英波带领保安队的成员们训练
自从首都疫情形势变化,学校加强疫情期间校门管理以来,英波的职责也在增加。每天对校外物品进行消杀,在校园内开展全方位的消毒防疫工作,承担起守护校园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的重大责任,加强隐患排查的频次。在严格的防疫政策下,英波学会了“斤斤计较”,逢人必查,遇车必检,事无巨细,绝不含糊。门岗上五十多名保安员也跟着这位队长“老大哥”学会了“斤斤计较”,认真核对证件,耐心劝离校外人员。
英波虽然在原则问题上铁面无私,但对老师同学们却是充满人情味。由于疫情来势汹汹,戴口罩的要求也变得严格起来,所有师生员工,出入校都必须要求佩戴符合规定的口罩。英波身上总会留着备用的口罩,当同学未按要求佩戴口罩时,英波为了不耽误同学的时间,会给他一个口罩,这一小小善举背后,是一个保安、一个父亲心中的爱。
英波对运进校内的物品进行消杀
“孩子们的时间特别宝贵,虽然政策很严格,但是我们要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要耽误了他们的时间,能做的我们尽量去做。”
一位校外老人购买的疼痛治疗仪坏了,需要学校老师帮忙维修,老人大老远跑到学校门口。但由于疫情管控规定,保安们没有让老人入校,老人就生气了,说保安服务态度差。英波见状急忙过来,耐心询问情况,明白老人的诉求后,他主动联系行政楼的负责保安,再由保安联系有关部门老师,让老师到门口来向老人解释了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最后事情得以解决。英波说道:“我们保安这项工作,是服务别人,说直接一点,就是在规定允许的前提下,做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多年来,英波都一直坚守在保安岗位上,他为校园付出了很多,也得到师生的认可。有的老师,在入校的时候会主动和他问好,拍拍他的肩膀,笑着道一句辛苦了。英波说:“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大家都看在眼里,也很认可我们,这是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
每到一些重要节日,同学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给英波和其他保安送去小礼物,以此表达感谢与致敬。在寒冷冬天,他们送来了暖宝宝、发热鞋垫;在炎热多蚊的夏天,他们送来了花露水、电风扇。春节,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他不能回家,同学们送来贺卡,说了很多祝福感谢的话,这让英波很是感动。
为了让医学部安保工作越做越好,英波多次放弃了调往其它岗位的机会,坚持守在一线,为校园的安全保驾护航。英波说:“现在学校给我们的待遇越来越好了,还提供了五险一金,尤其是大家都把我们当作家人,经常给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问候,这是在其它地方感受不到的。我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现在想做的,就是一直留在北医,守护好大家。”
腿勤心细手巧的"张大妈"
张喜华,在医学部工作7年,是巡逻队的队长,早在来学校工作之前,张喜华就已经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了10年保安,他已经是北大医学的老朋友。
疫情形势严峻起来,为了防止疫情向学校蔓延,学校保卫处按照学校整体防控部署,严格校园管控,校内消防巡查+治安巡逻+接警联动常态化运转,巡逻队加大巡逻力度和频次,张喜华反复叮嘱队员们,做好个人防护,要细致、认真地巡逻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作为巡逻队队长,他以身作则,每天早上亲自在校园里巡逻一圈,看有无乱贴广告传单的现象。为了防止社会人员从家属区私自入校进来,张喜华经常带着队员们巡逻,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张喜华说:“有的人,一看就不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他只要上前询问,查一查校园卡,就能判断是不是校外人员。”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超能力”,他回答,北医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是外人所没有的。
考虑到同学们学业压力都很大,张喜华总是想方设法为同学们减轻生活上的负担。
为了落实疫情防控的要求,也为了方便师生,保卫处的每一辆电动车上都放有酒精喷雾,看到同学取的快递未经过消杀,保安们就会停下来给货物进行消杀。平时巡逻过程中,看到哪位同学提着重物,哪位同学自行车链条坏了,他都不由分说跑过去帮忙,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北医待久了,和老师、同学们都熟悉了,这里就跟我的家一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次帮助老师、同学们解决完难题,我都特别有成就感!”
张喜华在帮同学修理自行车
帮助同学搬运行李
张喜华日常的工作地点是6号楼保卫处1110室,十几个平方米的房间,却是全校巡逻、突发事件应急的中枢。他每天都要在那里工作10多个小时,不断接听着师生打来的求助电话。大到学生紧急就医,小到师生丢了东西,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打1110室的电话,因为电话那端,是他们最信任的张喜华。在采访过程中,我们的谈话时不时被打来的电话打断,接到电话后,张喜华都第一时间答复,并且立刻联系负责保安前往处理。一天下来,他至少要接到四五十个电话。
7年里,来来往往的师生,记住了热心友爱的张喜华,他甚至成为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时不时会有人向张喜华打招呼,或是点头微笑,或是一声问好,既有老师,又有同学。虽然这只是普通的一个行为,但张喜华却感到温暖和信任。
“这种感觉就像在我自己的老家一样,出了村子都是熟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那么近,那么朴实无华。”
值得一提的是,同事们给张喜华取了个绰号——“张大妈”,在他们眼中,队长就是一个腿勤、心细、手巧的人。乐于助人、细致周到,把师生、同事当作家人,就像年轻队员们的家长一样。2020年疫情期间,校内理发店关门了,老张的妻子是开理发店的,为了解决大家的理发问题,“张大妈”在值班室外支起“摊子”,为队员们义务理发。
当问及他从事保安这个职业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时,他略微尴尬地说道:“我是实干型,嘴巴不利索,很难表达出口,但是我真的热爱保安这个工作,希望一直做到退休,我也很爱老师和同学,爱北医这个大家庭。”
只要在岗一天就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付广坤,2021年6月,付广坤来到了北医这个大家庭,成为门岗队的一名保安,主要负责校园东南门的安保工作。
与英波和张喜华不同的是,付广坤属于千禧一代,今年只有22岁。22岁,在一所大学里面算是一个“幼小”的年龄,是许多同学眼中的“学弟”,老师眼中的“小孩”。但是这个年轻人,已经肩负起守护大家的责任。
疫情发生以来,对校区实施封闭管理,设立体温检测点,提醒师生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严把校区出入口,门卫测温+核对名单+查验证件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东南门处于家属区和北医三院的交界处,有时,家属区的老人需要进校医院拿药,但是按照当前防疫规定不允许校外人员进入。这种情况下,有些家属不理解产生不满情绪,付广坤首先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原因和入校可能带来的风险,之后便连忙同校医院联系,让校医院派人把药品送出来,满足老人的需求。
还有一些琐碎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处理起来却很棘手,需要保安很多耐心去和对方协商,次数多了一些队员难免耐不住性子。付广坤除了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也会给队员做思想工作,让他们放平心态。虽然入职不到一年,但是他已经成为保安队伍里的骨干力量。
“请大家保持安全距离,提前扫码,做好信息登记……”当疫情形势紧张起来,年轻的他也主动加入“大白”的队伍,投身到病毒抗原检测队伍中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培训下,付广坤很快掌握了抗原检测的方法。他说,疫情当前,谁也不能闲着,应该把自己的休息时间投身到日常抗原检测中去,为防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是自己作为一名保安和一名北医青年的责任。
化身”大白“的付广坤
年轻便有无限的可能,付广坤受到北医浓厚学习氛围的影响,他在工作之余,将时间运用到看书学习上来,备战着成人高考,希望借此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书写出更精彩的人生。当问及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他说道:“在其位,谋其职。我还年轻,看到这么多优秀的同学,我也还想再多学学,多闯闯。未来不一定会一直从事保安这个工作,但在北大医学的园子里,感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关怀和期待,我就一定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做细,让我自己问心无愧!”
校园安保工作
很重要也很繁杂
保安很平凡也很伟大
穿梭于校园
我们很少注意他们的样貌
但那身蓝色工作制服背后
是一颗颗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心
因为有你
才有了我们平安的校园
谢谢有你
一直守护在我们的身旁
(策划/宣传部、保卫处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杨映锴 责编/宣传部武慧媛)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