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再续华章 | 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召开

“医者厚道,薪火相传”。12月2日,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学术高峰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办,邀请诺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等学术大咖,共同擘画医学创新体系,探讨医学科研领域发展。主论坛吸引了众多医学科研领域的同仁与学者,92万余人次通过线上观看了直播。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詹启敏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张礼和院士、陆林院士、董尔丹院士,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Scripps研究所Ardem Patapoutian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UCLA王存玉教授,美国密歇根大学王少萌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教授,科研处处长王坚成教授,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徐明教授,基础医学院院长万有教授,药学院院长周德敏教授,药学院党委书记焦宁教授,以及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和第三、四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代表。此外,国内外兄弟高校代表,海内外校友代表,师生员工代表和长期关心支持北大医学的社会各界代表也通过线上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和科研处处长王坚成共同主持。

乔杰常务副校长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致欢迎辞。乔校长回顾了北大医学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特别是2022年北大医学在科研条件、科研队伍、基地建设、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科研影响力等方面上的突破性进展。她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北大医学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四个面向,推动科学研究求实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北大医学力量。她对北大医学科研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坚持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统筹推进,构建高水平的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体系;二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凝练科研攻关方向,集聚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任务;三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点攻关任务,加强系统化、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大团队,承担大任务,实现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四是有组织地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在重大攻关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五是持续优化学术生态,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树立科学家典范,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北大医学创新文化,不断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乔校长相信与会的科研人才在科研创新之路上敢想敢拼,勇于突破技术壁垒,努力攀登医学高峰,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一定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为北大医学高质量创新发展增添新的辉煌!

张礼和院士做学术报告

论坛上半场,特邀7位国内外医学科研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做学术报告。首先,张礼和院士通过分享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故事,提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代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并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切身体验出发,介绍了在学科交叉和科研创新方面的宝贵经验,他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发展方向。

詹启敏院士做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詹启敏院士站在国家医学科技战略发展的高度,分析了前沿科技创新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助力。他从支撑医学进步的前沿生物技术发展的时代属性出发,对前沿生物技术的突破方向、发展趋势和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重大创新的突破点进行了研判。“医学科技创新就像是在冬天的冰水里面做潜水,充满着挑战。”詹启敏院士表示,当前是中国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历史机遇期,促进生物医药发展,亟需解决生物医疗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加快布局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

王存玉院士做学术报告

王存玉院士分享了他的实验室在骨骼衰老的表观遗传控制方面的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B对骨骼间充质干细胞的干性和自我更新的作用,用小鼠模型表明丢失KDM4B 能够促进骨骼的衰老,说明KDM4B 是骨骼衰老调控的一个重要表观遗传因子。

董尔丹院士做学术报告

董尔丹院士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强调了原始科技创新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由两个轮子驱动,一个轮子是科学研究,一个轮子是科技管理。”他指出,医学基础研究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他表示,自由探索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健康需求是医学科研的牵引力,我国需要围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进行战略部署,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各项前沿科技成果,以“双力驱动”为核心,优化医学科研领域的宏观布局、结构与规划。

陆林院士做学术报告

陆林院士基于国内外脑科学计划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国外各个国家脑科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概述了我国脑科学计划的整体布局、主要目标与战略部署。他指出,我国是目前全球脑计划研究中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国家,脑疾病诊治相关的国产创新药及自主研发仪器亟待发展。

王少萌教授做学术报告

王少萌教授从诱导蛋白质降解作为新的治疗策略这一思路,介绍了他和团队创新性地构建STAT3特异性小分子降解剂抑制肿瘤生长的成功案例,介绍了这一策略对扩展可药用蛋白靶标、开发抗肿瘤及其他新药方面的重大前景。他本人与团队的创新性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值得每位科研工作者借鉴与学习。

Ardem Patapoutian教授做学术报告

诺贝尔奖获得者Ardem Patapoutian 教授进行了题为“How do you feel? The molecules that sense touch”的主旨报告,他首先表达了对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的祝贺,之后从现实生活中对于触觉、疼痛的生动案例出发,介绍了PIEZO离子通道的发现及其在脊椎动物躯体感觉和内感中的作用及其在神经系统外的生物学价值。

詹启敏院士对论坛上半场论坛进行总结致辞。他表示,北大医学近年来展现出新发展、新变化、新理念、新面貌。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现在是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契机,他期待北大医学人传承北大医学百十年来的“明德、厚道、尚仁、出新”的底蕴和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顺应时代的潮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做北大医学科研的新一代开拓者,做人民生命健康的新一批守护者,为北大医学下一个百十年的荣光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坛的下半场,由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和第三、四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代表做学术报告。

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奖者夏青教授做报告

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奖者金红芳教授做报告

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奖者刘涛教授做报告

第三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何菁教授做报告

第四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梁晓龙教授作报告

首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夏青教授介绍了基于重塑蛋白翻译机器的单基因遗传病治疗进展;金红芳教授详述了心血管调节的新的气体信号分子——内源性二氧化硫的作用机制;刘涛研究员介绍了生物医药中可遗传编码的蛋白质化学修饰技术的应用情况。第三届、第四届“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代表何菁教授报告了低剂量IL-2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临床应用及挑战;梁晓龙研究员介绍了卟啉自组装光/声动力肿瘤诊疗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王嘉东副主任主持论坛开幕式

厚道百十载,踔厉创一流。本次论坛围绕“擘画医学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探讨学科领域发展”等主题,聚焦医学发展热点与前沿趋势,探讨我国医学有组织科研的改革路径,树立青年人才榜样,激发医学科研创新活力,促进多学科联合研究。鉴往知来,砺行致远。北大医学必定立足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动“健康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

(供稿:科研处  图片:黄大无)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