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8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

12月15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线上与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召开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会上宣布了2022年华夏医学科技奖奖励决定。本年度,北大医学有8项成果获奖,为“十三五”以来最好成绩,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并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卫生管理奖。

一等奖获奖项目:恶性高热诊疗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郭向阳

f601764f009f4c719f6cadf0756176d4.jpg

恶性高热是围手术期发生的罕见病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诊疗难度大。项目组围绕“易感者筛查、特效药品研制、救助体系建设”三大关键环节,建立了“筛查预警-及时诊断-特效药可及”的诊疗救助体系,大幅降低了恶性高热发病率和病死率。该项目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实现了恶性高热诊疗“由0到1”的突破。其中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实验室诊断方法建立、成功国产化孤儿药注射用丹曲林钠等多项核心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通过创建罕见病急危重症救助的“消火栓”模式,强化对全国麻醉医护人员培训、组织多学科抢救模拟演练,将恶性高热质控专项纳入我国麻醉质控体系,推广应用至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落地基层,突破了系统瓶颈。实现了恶性高热诊疗的可及性、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围手术期安全性的提升及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社会效益巨大。项目成果技术先进,符合国情、系统配套,卫生经济学效益显著,与国际对比节约成本超过90%,为罕见病救治策略创新及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布局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案。(项目完成人:郭向阳、罗爱伦、王颖林、张学、米卫东、李光州、谭刚、王蓉蓉、崔旭蕾、王军、韩彬、杨丽、李正迁、杨禄坤、张静)

二等奖获奖项目:常见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家系队列的建立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

常见心血管代谢疾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项目组在北京市房山区建立家系队列并开展长期随访,系统探讨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环境行为危险因素、遗传易感性及其复杂交互作用,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与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项目组利用家系队列研究优势,从宏观生态到微观分子、从行为因素到遗传特征、从人群到个体等多个层次和维度开展病因学研究。项目组利用队列数据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短期暴露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宏观环境暴露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式和可能的致病机制;基于与疾病发病机制有关的通路、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示阳性位点、表观遗传DNA甲基化位点等,共新发现或证实20余个与缺血性脑卒中或糖尿病有关的基因位点和基因甲基化位点;发现了炎症通路和脂代谢通路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多效性;评估个体危险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与中介作用;开发了适用于家系样本的高维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统计学方法;构建并评价了适用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常见慢病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精准预防与干预的策略对各类人群进行了干预与效果评价。(项目完成人:胡永华、吴涛、陈大方、任涛、黄少平、唐迅、秦雪英、武轶群、詹思延、赵清水、高培、李劲、王梦莹)

二等奖获奖项目: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及示范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姜辉

该项目经过北医三院男科姜辉教授团队十余年的临床探索、应用及推广,将男性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在全国推广应用,惠及众多男性不育患者。针对无精子症的诊断和治疗,从无到有建立了成熟的显微输精管输精管吻合术、显微输精管附睾吻合术、显微镜下睾丸切开取精术等先进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及完善相关诊断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及推广;在国内率先制定生殖男科临床诊治操作规范并牵头制定相关临床指南,从而形成了从保守治疗到手术治疗以及男性生育力保存等多种诊疗方法的完整体系。先后为国内27个省市252家医院培训了376名男科医生,并搭建了中国男科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等平台,为60家医院培养了65名男科学术带头人和显微外科技术骨干。主要创新性成果:1.建立完善的无精子症治疗体系,达到国际水平。2.无精子症诊断体系的建立及完善。3.基础研究、专利与科普宣教。4.无精子症诊治新体系的示范推广及应用。(项目完成人:姜辉、赵连明、张哲、周辉良、戴玉田、张海涛、廉颖、杨宇卓、刘德风、毛加明、唐文豪、林浩成、洪锴、袁人培、吴寒)

三等奖获奖项目:预防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王海俊

儿童肥胖危害身心健康,己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肥胖流行的新特点,研发科学可行、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环境的儿童肥胖干预技术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王海俊教授牵头的项目团队致力于儿童肥胖研究十余年,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率先发现中国儿童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与儿童肥胖增长的非线性关系、有种族特异性的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为阐明儿童肥胖发病机制、开发干预技术提供支撑。2、突破单一结局评估的局限性,首次明确儿童肥胖对多种健康结局的危害,为研发我国儿童肥胖干预的教材和技术提供关键信息。3、系统开展我国儿童肥胖的干预技术研究,创建从环境和个体两个层面预防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技术。4、创新性集成移动健康技术和传统干预方法,形成有效降低儿童群体肥胖率的新技术,解决多中心、大规模人群儿童肥胖预防的瓶颈问题,填补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展儿童肥胖干预的空白,干预效果优于国际同类研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主持制定相关卫生行业标准2项、获批3项软件著作权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出版专著6部。该干预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国10个省100余所学校,覆盖10余万人,社会及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完成人:王海俊、宋逸、刘峥、董彦会、马军、武阳丰、钮文异、宋洁云、李钦、林力孜、周双、李文灏)

三等奖获奖项目:肝硬化及相关并发症临床诊疗关键机制的研究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一医院徐小元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国外相继制定了肝硬化腹水及其他并发症相关指南和共识,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患者。徐小元教授团队申请了多个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建立了国内肝炎肝硬化受试者队列,明确了内脏血管扩张是肝硬化相关并发症腹水、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脓毒症等发生的关键因素,对轻微肝性脑病的诊断进一步精细化,探索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为乙肝失代偿肝硬化的规范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作为牵头人,徐小元教授团队组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和消化学以及感染、药学及统计等领域的专家制定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肝硬化诊治指南》等指南。其中《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和《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首个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相关诊疗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英文版在《Hepatol Int》上发表,《J Hepatol》主编、国际腹水俱乐部主席Angeli教授对腹水指南发表述评:“伟大的国家,宏伟的目标”。(项目完成人:徐小元、赵景民、谢雯、于岩岩、王艺瑾、曹颖、徐京杭、刘树红、王艳斌、陆海英、蒋丽娜、赵红、吴赤红、刘红杨、邓优)

三等奖获奖项目: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王殊

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主要转移部位,腋窝分期的判断及处理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近远期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在腋窝淋巴结评估和处理模式上与国际诊疗水平相比还存在有较大差距。为此,王殊教授团队十余年来立足临床问题,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精准诊疗体系,在国内开创性应用荧光示踪技术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极大推动了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在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利用创新性体外超声检测体系,建立了精准预测淋巴结转移无创评估模型;在国际上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动态OCT技术进行前瞻性淋巴结转移诊断研究,建立淋巴结转移诊断新技术。项目进一步聚焦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精准分层评估、科学规范化处理的核心问题,在保证肿瘤治疗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侧上肢的功能。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精准诊疗体系,国内已有几十家单位将本项目的腋窝淋巴结诊疗体系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项目完成人:王殊、刘淼、杨后圃、王朝斌、彭媛、谢菲、王思源、佟富中)

三等奖获奖项目: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创新和应用

第一完成人:深圳医院樊尚荣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系由念珠菌感染外阴阴道引起的育龄女性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樊尚荣教授团队受深圳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关键问题研究”等课题资助,历时17年,涉及注册临床试验4项。主要成果包括:(1)治疗方案创新:首先报告应用制霉菌素阴道拴治疗复发性VVC的治疗方案,与治疗金标准口服氟康唑方案比较,制霉菌素阴道拴组和口服氟康唑的远期治愈率相当。研究建立了应用制霉菌素阴道拴治疗复发性VVC的方案,明确了几种抗真菌药物治疗VVC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成果被英国性健康和HIV协会(BASHH)及德国医学科学联盟(AWM)等机构等3部指南及Cochrane数据库引用。(2)诊断方法创新:首先报道应用甲紫染色阴道涂片诊断VVC, 究成果被Cochrane数据库引用。(3)发病机制研究:报道了VVC患者存在阴道过敏反应,该成果为我国“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对患者应用抗过敏治疗提供了依据。(4)疾病健康影响研究:报道了复发性VVC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成果被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临床指南引用。(项目完成人:樊尚荣、刘小平、朱玉霞、梁轶珩、单莹莹、钟世林)

卫生管理奖获奖项目:我国护理学与康复学领域科学研究发展的战略研究

第一完成人:护理学院尚少梅

《我国护理学与康复学领域科学研究发展的战略研究》是国自然的应急管理项目。基于“健康中国”战略、人民生命健康挑战的迫切需要以及面对老年人口增长和巨大慢性病患者群体对护理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人才缺口大、人才结构与一级学科发展不匹配、护理领域科技发展不充分、尚未建立支撑护理学一级学科的科技体系,因此,亟需形成我国的护理学领域发展战略,引导护理学发展。尚少梅教授团队系统分析了全球护理学领域研究发展现状,重点分析美国NINR、日本JSPS和英国MRC在护理领域的科研发展规划、项目重点布局等;对2009 -2019年全球护理学研究进行分析,获得了关键词图谱和国家间合作关系图谱;调查了27个省/市/自治区主持研究的护理专家,分析了自2006年护理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以来的情况;分析我国护理学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项目形成了《护理学科学研究国别比较分析报告》、《2009-2019年全球护理学领域科学研究发展报告》、《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中设立护理学独立代码建议方案》,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篇;研究成果为促进护理学科纵深发展、完善护理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做出重要贡献。(项目完成人:尚少梅、陈泓伯、侯罗娅、董旭、万巧琴、施月仙、鲁寒、王翠)

(科研处)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