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个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2021年9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评估了各实验室2016—2020年的运行情况,全国共有201个实验室参加本次评估,北大6个实验室参评。近日,教育部公布了评估结果,共有31个实验室获得“优秀”。北大细胞增殖与分化、分子心血管学、慢性肾脏病防治、辅助生殖4个实验室获得“优秀”,评优数位列第一。


北京大学2021年度生命科学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负责人

依托单位

评估结果

1

细胞增殖与分化

蒋争凡、张传茂

生命科学学院

优秀

2

分子心血管学

董尔丹

基础医学院

优秀

3

慢性肾脏病防治

赵明辉

第一医院

优秀

4

辅助生殖

乔 杰

第三医院

优秀

5

神经科学

万 有

基础医学院

良好

6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

季加孚

肿瘤医院

良好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开展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教育部对各实验室定期开展5年周期评估工作,每年评估1—2个领域,主要对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与贡献、研究团队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开放与运行管理等整体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科研是高校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北大将不断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强化有组织科研,面向科学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培养国家战略人才,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延伸阅读】:

1、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围绕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机制的前沿科学问题,在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首次在人和小鼠中建立同时具有胚内和胚外发育潜能的多能干细胞EPS,证明体外建立全能性干细胞的可行性;2)建立了哺乳动物肝脏、胰腺分化谱系;3)利用高精度单细胞转录组和DNA甲基化组图谱技术解析人类胚胎着床过程;4)发现DNA甲基化在维持特定细胞谱系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获评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5)发现多种蛋白酶(Caspases)调节天然免疫及锰离子的重要免疫学功能,为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抵抗感染及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系列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细胞增殖分化、机体发育、器官再生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面向“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国人特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诊疗方法等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建立了以国人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最大的人群研究队列,发现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急性事件风险;2)针对冠心病的残余风险,发现非降脂依赖的潜在干预靶点金属蛋白酶ADAMTS7;3)发现了国人特有的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并对此成果开发2个国家I类新药。实验室已成为国内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引领机构,推动了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优化,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日出现“拐点”提供科技支撑。

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围绕肾脏病防治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流行病学、发生发展机制、循证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揭示糖尿病相关肾病已成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CKD)首位病因;2)连续发布“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为CKD防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3)自身抗原、免疫反应、补体系统成分等研究成果拓展了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靶点;4)急性肾损伤(AKI)预警系统和早诊平台有效降低漏误诊率,AKI诊断、狼疮肾炎病理分型等成果纳入国际指南/共识;5)创立腹膜透析管理新模式及国际首个腹膜透析互联网平台。实验室已成为我国CKD防治的研究、转化和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肾脏病防治及卫生政策制订提供支撑。

慢性肾脏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获批。鉴于我国当前育龄人群生育力下降、出生缺陷发生率居高不下等严峻形势,实验室面向国家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生殖健康”为核心,开展辅助生殖相关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系统揭示人类生殖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调控机制;2)阐明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途径;3)开发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并临床推广;4)自主研发生育力评估、保存产品并实现成果转化;5)明确新冠肺炎对孕产妇母婴安全及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的影响。实验室推动了我国辅助生殖领域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为提高国民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质量提供科技支撑。

辅助生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2年,继承针刺研究特色,聚焦“神经遗传发育损伤修复与退行性疾病、物质成瘾及疼痛”机制,开展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评估期内取得系列成果:1)发现慢性痛及相关负性情绪、神经发育调控及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新机制;2)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物质成瘾数据库,筛选出多种相关遗传风险位点;3)建立国际最大规模单中心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注册队列,首次揭示中国ALS患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4)创立了孤独症智能诊断与精准治疗一体化平台;5)代表中国在国际上领导制定电针仪ISO国际标准。实验室成为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学教育及国际学术交流等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

神经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面向肿瘤病因预防、发病机制、智能诊断、疗效评价、转移预测等临床转化难点开展研究,以期实现肿瘤的预防、早诊和精准治疗。评估期内取得以下成果:1)首次揭示食管鳞癌的遗传变异特征图谱;2)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3)证实微创D2手术对局部进展期胃癌安全可行;4)构建CT诊断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的双标影像组学模型;5)将首个靶向HER2单抗药物用于晚期胃癌的临床试验;6)牵头“泽布替尼”项目,成为第一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7)针对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研发更为安全有效的CAR-T疗法。实验室有力推动了恶性肿瘤研究的临床转化。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大新闻网)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