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北医初心不渝,薪火相传红心向党——教育党支部开展党史校史学习系列讲座

为深入开展四史学习,结合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活动,医学部教育党支部精心策划,组织开展“百十北医初心不渝,薪火相传红心向党”系列讲座。2022年7月7日,教育党支部邀请北医赴甘肃医务工作者、教育处前辈王晓琴老师做第一期讲座。王晓琴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北医赴甘肃医疗队纪实”为题,讲述她和同事们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甘肃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相关情况。

图1:听王晓琴老师讲述甘肃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的相关情况

作为北大医学教务工作者,王晓琴老师与教育党支部成员亲切互动,并向大家讲述在甘肃省平凉地区工作生活十年的经历。1969年时值桃李年华的王晓琴,与同行医务工作者200余人乘专列到达甘肃省平凉地区。到达平凉市安口镇后,晓琴老师与同行人员一起参与了医院建院劳动。大家住窑洞、啃馒头,每天步行往返20多里地到工地参与劳动。从医院设计,到后期跑资金、跑材料、跑设备,都是由这些医务人员完成。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在1970年建成了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又称安口医院),并在1972年对外开张。

图2-3:“突击队”在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工地(图2中间者为王晓琴)

图4:原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航拍图

从大都市到贫困山区,晓琴老师和同行的同事第一次亲眼目睹了老百姓缺医少药的医疗卫生状态,也感受到肩负的重要责任。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建立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医疗卫生落后的情况,并为百姓们带去了卫生保健常识和党的温暖。由于治病本领高强、医疗水平先进,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小北医”,很快“小北医”名声远扬,以至于陕西宝鸡等地的百姓遇到疑难病症,也习惯到这里来看病。在工作之余,医务工作者还组建了宣传队,为当地百姓演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沙家浜》等,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受欢迎。

图5:平凉二院部分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医院门口景宗大桥桥头合影

经过了十数年的努力,北医医务工作者与甘肃医护人员以及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业绩和贡献受到甘肃省政府的重视和珍惜。弘扬厚道精神的北医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完全分享给当地医护人员,在返回内地工作后,又多次往返甘肃交流经验,并协助当地医护人员参加北医附属医院的培训,在陇原地区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通过王晓琴老师的讲述,党员深入了解了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背景和北医人在甘肃创业奋斗的故事,这些医务人员在青春年华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守护了当地人民健康,用血汗铸就了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展现出北大医学人的厚道精神和医者担当。

图6:党员代表向王晓琴老师献礼

图7:支部成员与王晓琴老师合影

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支部每位成员都被这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深深感动和震撼,融入到医务工作者的故事中不能自拔。前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激励党员们在工作中践行初心、冲锋在前、彰显党员本色。支部成员将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用实际行动实现永不退色的北医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延伸阅读】背景链接:

1965年6月26日,针对新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毛主席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为落实该指示,北医从各附属医院抽调600多名医护人员,加上此前已到西北地区工作300余名医护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家属和子女共计1500人,先后奔赴大西北的农村去安家落户,并在当地工作生活十数年。这些人中300余人被分配到甘肃武都地区,300余人被分配到甘肃平凉地区。在分配到平凉地区的人员中,又抽调了178名骨干创建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又称安口医院)。这些医护人员在西北地区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在北医历史乃至中国医疗卫生工作史上,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

(教育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