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论坛顺利举办
2022年9月24日,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届中国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论坛以线下、线上直播的形式顺利举办,在本次论坛上,同时进行了中国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暨中国新首钢队列研究启动仪式。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中心、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研究所共同主办,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中日医学科技交流协会心脏和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伦理学会临床研究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协助举办。会议邀请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血管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宇,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海澄,北京市石景山区医管中心主任刘喆,北京市石景山区社管中心主任田爱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吴静,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瑷萍,中日友好医院放射科马国林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周晓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楠,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高跃教授,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数据部主任谢高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学武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唐冲、科研处处长袁平、信息中心主任余浩,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何晓莽,古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宏林莅临指导,会议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医务处处长陈新主持。
在上午举行的血管医学交叉学科探秘—专家面对面环节,王宏宇教授、张海澄教授、吴静教授、张学武教授分别从血管医学、心血管、消化、免疫等不同角度进行了交叉学科的介绍,目前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趋势,多学科的研究有助于疾病发病机制、诊治预后的管理。
下午的论坛中,论坛主席王宏宇教授系统介绍了血管医学的发展历程,从1997年进行的血管功能研究开始,血管医学从无到有,逐渐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成立于2010年,目前已经成为石景山区医学重点学科,2017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高可信强智能的心脑血管疾病诊疗服务模式解决方案”(项目编号:2017YFC0113000)获批,开启了人工智能辅助心脑血管疾病三级诊疗研究和应用工作-首钢血管管理模式。去年在新都区进行了首届中国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论坛,今年举办第二届论坛,旨在应用医学前沿交叉科技领域,特别是AI、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来强化临床疾病诊疗决策,促进中西医健康心脏和血管健康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融合、变革、创新,最终构建未来医学。
刘喆主任和田爱红主任分别从医院管理、社区管理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召开。目前中国的慢病管理处于探索发展模式阶段,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慢病管理,最终将助力于健康中国2030。
高跃教授、余浩教授、唐冲教授、李楠教授主持了专家论坛,马国林教授进行了阿尔兹海默症的MRI影像学特征的讲解,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课题组的最新发现。陈新处长、王瑷萍院长分别介绍了首钢血管健康模式与成都新都模式,分别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三级诊疗、社区联动、慢病管理、信息化联通等话题。周晓华教授介绍了诊断医学临床实验设计和统计学分析方法,为临床研究在方法学方面提供了思路。刘金波主治医师、谢高强教授、袁平处长分别从项目内容、数据管理、科研管理等角度介绍了中国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暨中国新首钢队列研究,该项目旨在建立人群队列,以数字化评估血管功能,进一步探索以血管功能为核心的干预靶点在社区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讨论,王宏宇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中国拥有庞大的慢病人群,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会越来越重,因而探索新的慢病管理模式至关重要,通过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探索,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慢病管理模式,逐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致死、致残后果,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做出贡献。
(首钢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