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个词,我们积少成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冬奥医疗保障白衣天使赋予国际交流能力的羽翼

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有一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55人医疗保障团。除了每天两班的6个医疗站点的医疗保障,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队里一直高度重视的,那就是英语培训。

“能在‘双奥之城’北京承担医疗保障任务,传承奥林匹克精神,是荣幸,更是责任。”朱凤雪队长说。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需要和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及工作人员沟通,英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对外合作办公室的老师每天都会发来包含5个创伤救治、运动医学相关的英文用语,我们利用空闲时间或通过我们保障队员的微信群,指导大家正确发音。”主要负责英语专业用语学习的邹显彤医生来自内分泌科,她负责将场馆遇到的在医疗救治中涉及的外科、骨科高频词汇,请对外合作办公室老师查找音标,并将准确发音录音发给队员,督促大家每天背。

此次参与医疗保障的医护人员均来自临床,英语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为何还要把英语专业用语的学习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邹显彤解释道,场馆医疗救治中,每每从医疗站塔台播报员接收的救治命令是英文,我们需要用最快时间反应,最快时间用纯正标准发音的英文回应,这就不仅要达到听力准,还要说的准,不能有丝毫差错。

队员们意识到此次任务的责任重大,大家都积极参与,抓紧苦练,每天还抽空互查,或用轻松的小游戏形式加深印象,牢记于心。

除了练就扎实的英语听说能力,药品翻译也不能“露怯”,邹显彤会把场馆所用的药物翻译后,请对外合作办公室老师确认是否正确。

对外合作办公室主任张贺介绍道:除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医疗保障团队,医院作为冬奥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还负责首都体育馆冬奥会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相关赛事人群的医疗保障工作,为此服务的还有医院180余位医务人员,他们对英语和跨文化医疗培训同样有着强烈的需求。

为此,对外合作办公室承担起了每日冬奥英语学习的组织工作,帮助医疗保障队员们不断积累冬奥项目常用的英文专业名词、急救急诊交流用语、国际患者接诊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为展现医院良好的国际化、专业化形象,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升医务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从2021年6月开始,对外合作办公室就协助冬奥医疗保障队员开展冬奥英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系列培训。

除此之外,对外合作办公室还开设了“外事管理沙龙”公众号,推出“今日医词”医学英语学习文案,采用公众号这种灵活的线上方式让大家从点滴入手,把学习医学英语当作一种日常习惯。“今日医词”文案的制作内容涉及到冬奥医疗保障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词汇,及诊疗过程中涉及到的高频沟通词汇,在推文中整合单词的图片、声音、文字信息等内容,拓展在医疗保障中的常用表达、语法运用、常用例句等内容,使医务人员结合自身的接诊救治经验,消化文案中涉及的单词内容,并运用到冬奥医疗保障中。

服务好国际盛会,文化和礼仪培训必不可少。对外合作办公室还组织了跨文化医疗理论与实践、各国文化风俗禁忌和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使冬奥医疗保障队员掌握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国际礼仪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流意识,避免在涉外场合中失礼,减少国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尴尬。

同时,对外合作办公室还承担着“冬奥专区”患者知情同意书、化验单、放射报告单、病历模板、诊断证明等大量医疗文书的翻译工作,为国外运动员及相关人员提供全面优质的诊疗服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半年多来,医院冬奥医疗保障人员、各科外事秘书和医学生等300余人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参加了系列培训课程、讲座和考核,有效提升了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服务水平以及英语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打造代表中国医疗水平的“国家名片”,为成功举办冬奥盛会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人才支持与保障。




(来源:人民医院宣传中心、对外合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