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爱延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例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肾脏移植成功

“人民医院的水好甜呀!是放了糖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刚接受完肾移植手术的李阿姨(化名)在喝到第一口白开水时开心地说道。

“这哪里是水甜啊,是您心里甜!”护士开玩笑说。

“7年啦!肾有问题之后就没敢痛快喝过水。大口喝水的感觉太好了!”

“那您得感谢老伴!他的肾脏在您体内健康地工作。我们年轻人看到你们老两口,又相信爱情了!”

李阿姨不好意思地笑了,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光。旁边病床上躺着的,是移植肾脏的供者——她的老伴儿林伯伯(化名)。夫妻俩并排躺在病床上,没有太多话语,相濡以沫的温暖弥漫在空气中。这也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例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肾移植(供者为丈夫、血型AB型,受者为其妻子、血型B型)

6个学科、20余名医护专家、十余个昼夜守护、6次会诊、2次血浆置换、移植前后42次抗体滴度检测,终于让生命因爱而延续。

七年煎熬 老伴都看在眼里

49岁的李阿姨饱受肾功能不全折磨7年。每天疲惫气短,身体状况极差,全身浮肿疼痛,尿量逐渐减少,每天大把大把吃药,喝水吃饭要严格计算控制。“这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李阿姨每日长吁短叹,以泪洗面。看着原来开朗活跃的老伴郁郁寡欢,林伯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今年11月初,李阿姨一次感冒后全身症状明显加重,检测肾功能血肌酐高达610μmo/L(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umol/L)。“您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失代偿,接近尿毒症了。”接诊医生对李阿姨建议,“后期的治疗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规律进行血液透析,一个是肾脏移植。”

透析,意味着每周要往返医院两至三次,不能出远门,生活质量必定受到影响。“她容易过敏,透析怕是不行。”看着身体状态每况愈下的老伴,林伯伯心疼地说。换肾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找到合适的肾脏,又谈何容易。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例器官衰竭患者,其中约有30万人急需器官移植,通过登记等待国家器官系统分配,可能会是漫长等待。

老两口慕名找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王强,王强医生了解了王阿姨的情况后,提出可以亲属间进行活体肾移植的方案。“我可以捐肾给老伴吗?”听到存在这一线的希望,林伯伯立刻激动起来,“我虽然60岁了,但平时身体非常好,高血压、糖尿病都没有。我来给她捐!”林伯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爱可以山盟海誓,也可以朴实无华。

医院对林伯伯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捐赠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是我们必须要保证的。”王强副主任强调。经过血液分型、组织分型和交叉匹配等配型检查,通过医院器官移植伦理委员会审批及北京市卫健委审批等一系列严格手续后,这份爱的传递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学科的保驾护航之下,正式开始。

逾越第一个难关

然而摆在林伯伯和李阿姨面前第一个难关出现了,林伯伯是AB型血型,而李阿姨是B型,血型不一样,还能进行移植吗?

ABO血型不同是进行移植手术的主要的免疫学障碍之一。ABO血型抗原不仅只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还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表面,包括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当血型不合的供者器官植入后,受者体内抗-A、抗-B抗体与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迅速破坏移植物血管网,引起广泛栓塞(超急性排斥反应),或引发一系列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

但王强副主任告诉他们,根据国外开展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的成功经验,近期和远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我国开展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目前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形成了适合国人的脱敏方案,所以ABO血型不相容的亲属,可以捐献肾脏给患有尿毒症的亲属。

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术前降低尿毒症患者血型抗体滴度,是防止术中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的关键,也是保证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术成功实施的关键。要怎样解决不同血型间出现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溶血反应、血液凝集反应呢?

一切为了万无一失

泌尿外科牵头组织了多场“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肾移植MDT讨论”。包括国内知名器官移植领域专家王毅教授,泌尿外科主任徐涛、副主任王强,肾内科主任左力,麻醉科主任冯艺,血研所副所长张晓辉,输血科主任侯瑞琴等多学科专家为李阿姨会诊。

多学科专家达成共识:受者血型是B型,供者血型是AB型,那就要把受者的血液里抗-A抗体滴度降到手术范围之内。根据指南,移植当日IgM及IgG型抗-A抗体滴度应控制在1:16以下。依托先进的实验室技术,输血科为患者定制了个性化的实验方案,为患者进行ABO血型的抗原抗体检测,并定期监测抗-A抗体滴度至术后14天。

首次检测基础值,李阿姨的抗-A抗体处于可实施肾移植手术范围临界值——1:16。但肾内科左力主任和输血科侯瑞琴主任指出,血型抗体滴度检测在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围手术期中非常重要。对于血型抗体滴度符合移植要求的受者,有报道认为可以不做血浆脱敏处理。但是为了保证移植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再做两次血浆置换,确保万无一失!

要置换血浆就需要大量的血浆,100ml血浆大概需要200ml全血。每年的秋冬季节是临床用血高峰,血库更加紧张。AB型的血本来就少,要获得大量血浆更是艰难。经过输血科的努力和协调,共为李阿姨协调来了3400ml的血浆。

两次“换血”带来曙光

血浆置换(PE)是一种清除血液中大分子物质的血液净化疗法。是通过血浆分离器将患者全血分离成血浆和细胞成分,并用健康人血浆或血浆代用品替代患者血浆,可以有效降低肾脏移植受者体中抗-A抗体和抗-B抗体的滴度,为移植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血浆置换治疗由肾内科CRRT(连续肾脏替代)医护治疗组专门负责。该小组由肾内科左力主任总体严格把控临床质量管理,王磊副主任医师负责具体CRRT工作协调安排,护士长曹培叶总负责临床护理专科会诊,共包括3名资深专家和6名护理专家,承担着全院的床旁CRRT治疗,开展了连续性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多种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于肾脏疾病诊治及各学科危重患者的合作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就是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方式连续、缓慢清除水及溶质的一种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以替代肾脏功能。不仅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肾替代治疗,同时由于其对炎性介质及其它内源性毒性溶质的清除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比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全身性感染,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等。在脏器移植(如肝、肾、心脏等)中,作为体液性免疫调节手段,可用于清除移植前、后抗体及免疫复合物,也可用于缓解对药物治疗无效的体液性排斥反应。

11月12日、14日,肾内科团队为李阿姨进行了2次血浆置换,娴熟的操作、规范的监测让整个过程极其平稳顺利。

经过肾内科的血浆置换及术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11月 15日一早,从输血科传来了令人激动的好消息——第18次ABO血型抗体滴度监测结果显示——“抗-A抗体滴度已经降到1:2”,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水平!

器官移植 爱的传递

为保证这场爱的传递顺利进行,术前,泌尿外科主任徐涛组织全科查房,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案。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进行了精心安排,保证供肾切取后能及时植入受者体内。

11月15日13:00,手术开始,王强副主任使用损伤最小的后腹腔镜技术联合Gibson切口,从林伯伯身上取下健康的肾脏,尽可能多保留动脉和静脉的长度,对输尿管的血运供应进行了特别保护。而在手术台旁,是早已经准备好的修肾台,供肾将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仔细灌注修整。同时李清主任医师接棒为供者进行缝合。一个优秀团队的默契与磨合,在无影灯下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细心修整的鲜活肾脏,准备植入受者体内,王强副主任小心翼翼地逐一吻合静脉、动脉,吻合输尿管与膀胱。吻合后仔细检查动静脉吻合口有无漏血、输尿管与膀胱吻合方式是否会造成狭窄或尿漏,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会导致手术失败前功尽弃。外科医生手中的缝合针,缝合的不仅仅是血管,更是缝合出患者生命的希望。接通血流供应后,肾脏的色泽和张力迅速恢复,几秒钟后输尿管开始蠕动,几分钟就有尿液排出。

手术持续到下午18点,历时5个小时的首例“ABO血型不相容亲属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顺利结束。夫妻二人回到了泌尿外科为他们贴心安排的“家庭”病房。

林伯伯移植到李阿姨体内的肾脏,健康地工作着,过滤体内的毒素和水分,当天晚上排出10000毫升清亮尿液。第二天李阿姨就张罗着要喝水,喝到了七年来最甜的水。当得知亲属间10年移植肾存活率为85%以上,二人相视一笑,余生还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亲属间肾移植 缓解供给短缺新思路

泌尿外科副主任王强表示:“在供体特别短缺的情况下,亲属间肾移植其实是一个缓解供给短缺的方式,是对肾移植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ABO 血型不相容的肾移植(ABOi KTx)扩展了活体供体肾移植的选择范围。该项技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顺利开展,对于很多终末期肾病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福音。”

49f26fa9014a4f4f96f1b9aeac9bde0c.png

2022年6月至今,依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强大的医疗平台,在医院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下,在医务处的整体协调下,在麻醉科、肾内科、输血科等多学科的倾力合作下,泌尿外科完成肾脏移植28例,涵盖了儿童肾脏移植、活体肾脏移植、ABO血型不相容肾脏移植和高致敏患者肾脏移植等各种疑难肾脏移植手术等。

未来,泌尿外科肾脏移植团队将搭建MDT团队,引入机器人手术,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合作,就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免疫耐受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让更多患者的生命因爱而延续!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