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统筹疫情防控工作 北医三院坚定不移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截至6月7日24时,北京市已连续4天无新发社会面感染者,当前既往传播链已得到有效阻断,本轮疫情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武汉战“疫”到北京新发地疫情,由冬奥医疗保障到驰援吉林省长春市核酸检测,再遇这次北京疫情反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2年多来,北医三院应对了数轮疫情的挑战,始终围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策略,坚持高质量发展总方针,因时因势不断调整方法举措,形成了系统性的执行方案,既保障了群众的优质医疗需求,又保证了核酸检测工作有序有力,交出了一份让党放心、百姓满意的答卷。
实干快干,单日最高核酸检测量1.5万管
4月23日0时至24时,北京市新增22例本土确诊病例,疫情再次反弹,呈高增长态势。
4月24日下午,北医三院接到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随即召开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紧急部署会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第90次例会,部署相关工作、完善应急预案。
根据上级要求,医院要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在日检测5千管样本的基础上,增加8千管,达到1.3万管。
从北京新发地疫情到驰援吉林长春,应对数轮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短时间内提高检测能力不仅仅是个系统工程,更考验医院的综合应对能力。
平时,医院的单日核酸检测能力为1万管,具体筛查对象包括住院患者及陪住家属、发热门诊筛查、急诊患者、本院员工、对社会预约愿检尽检人员和健康宝弹窗人员。
核酸检测工作由检验科的技术人员在检验科PCR实验室完成,重点人群6小时内出检测结果,一般人员12小时内出检测结果。
要在短时间内提升核酸检测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场地、设备等硬件问题;其次,核酸检测技术人员储备也是关键一环。
其实,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医院在两天内,成功改造检验科PCR实验室,顺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为应对北京新发地疫情,医院曾多次开辟PCR实验室,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此后,医院未雨绸缪,采用“平战结合”的策略,把开展常规分子检测业务的老门诊楼病理科二层PCR实验室和感染疾病科楼地下一层PCR实验室,作为备用实验室,一旦有需求,稍加改造可随时投入使用。
经过论证,医院决定启用病理科二层PCR实验室作为场地。可是,在核酸检测核心岗位的20位技术员中,有8位因援助吉林还在隔离期,剩下的12位,还支撑着医院日常的核酸检测任务。针对技术员不足的情况,乔杰院长提出采用“检验科为主导全院联动”模式,组建核酸检测队。
方案明确,接下来就是实干、快干。
4月25日,在病理科二层PCR实验室,总务处挪物资、做保洁;医学工程处购机器、调设备;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通网络、装软件;党院办置办标识标牌……
所有的场地改造工作都在24小时内迅速完成。就在场地改造争分夺秒向前推进时,核酸检测队组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由医务处牵头,在科研处、人事处等职能处室的大力组织下,来自全院32个临床科室、科研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和职能处室拥有相关技术背景的人员积极报名参与,最终125人入选核酸检测队。之后,检验科和感染管理处迅速对队员们进行院感防控、工作流程等岗前培训。
病理科二层PCR实验室于4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单日最高检测量达1.5万管。
结果“零”失误,检出海淀区第一例社会面阳性样本
面对传播力、隐匿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北医三院快速反应、措施有力、成效明显,自4月26日至6月4日,检测能力由单日检测量5千管提升至1.5万管,共完成检测标本近50余万管,检测人数超过240万。
回忆起一个多月的“战时状态”,北医三院检验科主任崔丽艳说,“核酸检测能力大提升的成果来之不易,凝聚了全院的力量和每一位参与者的奉献”。
从样本送达,到结果出炉,中间要经过采样管消毒、标本签收、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结果分析等操作程序。看起来井然有序的每一步,都是“千百次的锤炼换来的”。
“工作流程是开展业务的基础”,作为核酸检测小组长之一的乔蕊说,依据病理科PCR实验室的布局,设计制作出标准操作程序,根据每个组员的特点,精细化管理组内岗位,确保检测各环节高效、有序、安全、无缝隙运转至关重要。
核酸检测队分为8个检测小组,每组8至12人,由检验科乔蕊、刘佳新、汪雨衡和李子静4人担任小组长,每位组长带两组队员,三班轮换排班工作。
从4月30日下午20时至5月1日凌晨2点,作为核酸检测队年龄最小的组长,27岁的李子静,带着8位队友已经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即将收工时,一例样本的扩增仪图谱呈现出弱阳性结果。
按照院里的质控要求,检出阳性结果必须进行复检。李子静与队员用了4种扩增试剂,4次结果都是弱阳性。她马上向崔丽艳主任汇报,崔丽艳通知离单位近的乔蕊,同时自己也赶往医院,二人几乎同时赶到实验室,经过查看反应曲线,最终判断该样本为阳性。
这例阳性报告出来,已经是5月1日早上8点多,李子静和队员们在实验室工作了近13个小时。“这个报告的分量太重了,社会面筛查出阳性对控制疫情蔓延很重要。复测时,因为手速快,重复的次数多,加样枪里的弹簧都脱位了,虽然很累,但事实证明我们是值得信赖的力量”。
在上万份混采样本中检出1例弱阳性,体现出了队员们过硬的检测技术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于老百姓而言,一张阴性检测报告是一份安全,对于检测人员来说,准确报告阳性病例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崔丽艳说, 每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报告及时出炉的背后,都离不开核酸检测队员通宵达旦的奋斗和夜以继日的努力。两年多以来,医院核酸结果没有出现过差错,做到了“零”失误。
驰援武汉之后,历经数次疫情,无论大小,北医三院高效高质完成了不同阶段的检测能力提升工作,核酸检测结果“零”失误,验证了“三院出品”依然是“品质保证”。
单日检测量可达3万管,国家新冠核酸检测公共实验室投入使用
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医院在两天内,成功改造检验科PCR实验室,顺利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为应对北京新发地疫情,医院曾多次开辟PCR实验室,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此后,北医三院未雨绸缪,采用“平战结合”的策略,通过几轮核酸检测能力大提升工程,因时因势不断调整方法举措,形成了系统性的执行方案,特别是在核酸技术人员储备调配方面成效明显。
李佳成来自生殖医学中心分子实验室,援助长春解除隔离以后,第一时间加入核酸检测队,支援病理科PCR实验室,是公认的“小快手”。在长春时,当看到来自检验科的女技术员能“徒手”拧瓶盖,单手持加样抢,8分钟内加完一个96孔板样本,李佳成说,“她们长期机械地做着重复动作,手上磨出了老茧,有榜样在,我也得‘卷’起来,回驻地拿瓶子练动作,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干得就又快又好”。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楠加入核酸检测队以后,多次主动承担夜班工作。他说,“科研岗的人员不仅能做好科研指导,只要岗位需要,也能不断学习成为能打能扛的单兵”。
陈广辉是来自骨科的博士后,为了不耽误日常科研和临床工作,他常常在核酸检测轮休间隙,回到科室继续工作。“功在平时,眼下是累一些,多岗位锻炼让我融入到这个集体,更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厚积薄发,使命必达。4月6日,北医三院接到北京市卫健委通知,作为国家公共检测实验室之一,需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3万管。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由乔杰院长、金昌晓书记为领导小组的专班机制,加快场地选择、设备论证与采购、资金保障、检测人员调配与培训、流程梳理等各方面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筹备,医院在机场院区建设日检1万管容量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方舱,同时,启用本部检验医学楼PCR科研实验室,完成日检1万管检测任务;加上现有1万管检测能力,部署完成日检3万管要求。
6月4日,北医三院国家新冠核酸检测公共实验室高分通过验收,于端午节假期正式投入使用。当日检测14483管,筛出阳性标本4例。
全院上下团结一致实干快干是核酸检测“三院出品”的底色;系统性配套政策的扶持和引导是核酸检测“三院出品”的特色;根底深厚的人才储备是核酸检测“三院出品”的本色。
未来,三院人将和衷共济、勇担使命,让“三院出品”这块金字招牌更加耀眼。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