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他们陪伴守护
5月15日起
医学部五家学院的辅导员老师20余人入住校园
7×24贴身陪伴在近万名学生的身边
疫情防控一线的战斗员
助力学生成长的领航员
呵护心灵的保健员
解燃眉之急的安全员
宣讲防疫政策的通讯员
照顾日常生活的服务员
……
他们并非天生的超人
却在学生们需要的时候生出了“三头六臂”
一起来看看这期间的感人故事
佟巍
2009年起在医学预科办公室做专职辅导员兼教务老师,至今带过包括:基础八年、临床八年、临床五年、口腔八年、口腔五年、预防七年、药学六年、医英、护理专业的大一医预本科生1800多人。多次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2021年获聘为北京大学高级辅导员。
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立德树人是每位新时代教师的光荣责任,作为辅导员老师更是如此。老师们都是在尽全力培养学生们走上一条医学的成功之路,这条路本身就极为不易,所以我希望能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帮他们寻找前行的方向、在他们偶尔失落的时候给他们信心、在他们伤心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拥抱、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多一份分享,多陪伴他们,做他们的避风港,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
从“舍不下”到“必须舍下”
从5月初,佟巍就住进了办公室。医预的学生本来安排在五一期间进行军训,后来因为疫情暂缓。“学生一下子有了这么长时间的空白期,我们想着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的假期过得充实一些,所以我从那时起就留在校内陪着他们。”
随着疫情不断发生变化,校园管理日趋严格,医预办公室的两位老师都因为疫情原因被封控在家,虽然几次主动向学校申请,但根据北京市的相关防疫政策,暂时还得居家办公。而佟巍老师即将高考的孩子也开始了线上学习,到底是选择申请回家办公陪伴儿子,还是继续值守?“我纠结了很多天要不要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那里,担心他跟爷爷奶奶闹矛盾,又想着高考前我陪着他,他会比较安心。”
“但是我一想,我要是再回家了,那这儿就没有老师了呀!”医学预科有700多名学生,虽然两位“2+2”的专职辅导员和两名实习学生都很能干,但佟巍还是不放心。“我还管着700多个学生的教育教学,不论如何,我觉得,让学生们能够在这儿看到我,就是一件让他们感到心里安稳的事情。”
就这样,佟巍强忍着不舍和担忧,成为了留守校园的资历最老的医预老师。直到现在,回忆起来13号那天把儿子送去爷爷奶奶家的时刻,佟巍的心里还十分难受。
当天下午四点半,佟巍还约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同学谈话。“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应该还挺坚强的,跟学生约时间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说四点半没问题。”送走了儿子,佟巍就忍不住偷偷地哭了一阵,然后马上整理情绪去和学生谈话,“那天和同学的聊天非常愉快,后来我发现,这样分分心也挺好的。”就这样,佟巍迅速调整状态,进入了对学生的全天候陪伴模式。
深得学生信任的“定海神针”
虽然之前军训的时候,佟巍也和学生们在封闭状态下朝夕相处,但是因为这次疫情的特殊性,初期,学生们都或多或少因为不确定性而有些焦虑,经常会拿着一些消息来问她,“老师,这是真的吗?”
这个时候,佟巍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的信任就发挥作用了。“感谢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把各种消息告诉我们这些一线的辅导员,我们代表官方发出的信息,学生们还是很信任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他们的焦虑。”
其实,焦虑的又何止是学生?佟巍保持着每天“进宿舍”和同学们聊天的习惯,一天,她看见一个学生在和家里打电话,说起疫情封控的事情,家长非常担心和着急。通话结束之后,佟巍和学生聊了起来,援引各种事实打消了他对疫情的担忧。这还不算完,学生说,“老师您先别走,能不能我给家长打个电话,咱俩一起跟他们说?”接到来自老师的电话,家长也一改之前的焦虑态度,说,“有老师在我们就放心了”,还叮嘱学生,“跟着佟老师就行,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肯定没问题。”
到宿舍给同学们送上抗疫物资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佟巍经常充当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学生处理很多来自于家庭的问题,“有很多话学生不愿意跟家长说,反而更愿意跟我们讲。”
说起赢得学生信任的“秘诀”,佟巍说,“首先肯定得跟学生们讲真事,这样他们才会信任你,有什么事才会敞开了跟你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佟巍从来不拒绝学生。“在我看来,学生有事情能想到我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所以只要他们找我,我肯定会去。”
有学生打电话过来说要聊聊,佟巍总是说,“马上到”。有时候事情都赶在一起了,也需要排一下,但不管再晚都没有关系,“我跟学生说,你就是让我陪你夜游未名湖都没问题”,佟巍笑着说。
有学生忘了提前申请报备出校,第二天早上五六点就要出发坐火车回家,佟巍会熬到十二点之后帮学生开通特殊学生权限;学生预约了校医院的HPV疫苗,因为疫情只能取消,佟巍说,“开放之后我帮你约,保证能约上”……可以说,佟巍就是学生们的定海神针,不管学生遇到什么困难来找她,她都会让学生得到安心的答复。
开心参加班级活动
用乐观拓宽学生们的思维
佟巍的性格就充满了乐观,她经常引导学生们跳出自己的角度,从更宏观的层面、更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学生转专业失败了想不通;有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导致情绪问题;有学生疫情期间反复纠结是回家还是留校,是百分制还是P/F……每当这时,佟巍都引导他们,不要纠结于眼前,而是要从长远来考虑,“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要让他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帮他们把路走得更宽。”
也正是在佟巍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她的学生们才能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疫情。许多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校园的疫情防控工作,佟巍去岗位上看望他们,听到同学们说“不苦也不累,有机会我还要来”的时候,掩饰不住内心的感动和自豪,“可能也是因为我的乐观,让这些孩子们也更有信心。其实我也没想到孩子们会对我有这么大的信任,我真的很爱这些孩子们。”
看望抗疫学生志愿者
对待自己的事情,佟巍也是一如既往地乐观。在高考前这个特殊时期,不能陪伴在儿子身边,虽然也有遗憾,但是她说,“没关系,儿子会理解我的”。
儿子平时话也不多,闲下来的时候,佟巍给儿子发微信,问问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结尾总不忘说一句,“儿子,妈妈爱你”。这时,儿子也会很快回复,“我也爱妈妈”——这是每天最为暖心的时刻。
段瑞阳
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2011年入职,先后在教育处学生教育办公室、学工部本科生教育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工作。2018年,自医学部机关调动至公共卫生学院担任专职辅导员。目前担任2017级、2018级173名同学的班主任,并负责学院学生党务工作。
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听不到炮火、听得见冲锋;看不到硝烟、看得见担当。
疫情之下的校园保卫战,每一位老师都在拼尽所能、力竭之后仍然咬牙坚持。
默默守护、春风化雨是辅导员的标签,但我们不仅是静心陪伴,当同学们需要的时候、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辅导员也是义无反顾、时刻准备着逆行冲锋的战斗员。
有同学们的地方,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永远都是大家的主心骨,最可以指望得上的人和最坚定的依靠。疫情终有平息的一日,但辅导员的守护永远都在。
“放心吧,我们肯定不出来”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2019级本科生76名同学在海淀医院学习,居住在医院对面的新中关大厦公寓楼里。5月20日起,根据《新中关大厦防控处置建议》,同学们需居家封闭管理。
段瑞阳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申请进驻公寓陪伴学生。和她一起进驻的,还有学生们在海淀医院的思政辅导员籍德敏老师和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王军波老师。王军波曾担任2019级学生的军训领队老师,跟他们也培养了十分深厚的感情。
在这之前,段瑞阳已经于5月15日开始,作为第一批驻校辅导员,为公卫学院的同学们服务,并同时作为医学部党员先锋服务队的成员,支援校内的核酸检测。
“其实我并不是这些学生的班主任,但受京内疫情影响,他们的班主任必须严格居家不能外出。所以我就主动申请了进驻,和同学们朝夕相处。”
封控的第一天,三位老师先后拎着行李到位了。一大早,公寓楼下就严阵以待,楼外已经围上了围栏,保安神情紧张地对三位老师说:“你们进去之后就不许再出来了。”
同学们遵守着防疫制度,隔着公寓一层的玻璃,乖乖地站成一排,不敢向前多迈出一步。看着他们眼中对未知的恐惧、茫然和见到老师时的惊讶和欣喜,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坚定回答:“放心吧,我们肯定不出来。”
那天,同学们在微信群里刷了屏,满屏都是“谢谢老师”,而这样的感动时刻,后来还有很多。
“党旗+团旗”“正餐+甜点”
进驻的第一天,三位老师作为正式党员,加上两名学生预备党员,第一时间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并组建了临时团支部和党团员先锋队。
由于公寓没有食堂,先锋队的成员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帮大家发放物资和从医院食堂运送过来的一日三餐。
深入同学、及时了解反映同学们的诉求,每天召开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工作会,第一时间向同学们传达相关信息,以党旗引领团旗,让所有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
学院的领导、老师们送来了水果、书籍、防疫物资,除了生活上的需求,同学们最关注的是上网课的问题。学校第一时间组织了线上课程,考虑到公寓的无线网络无法满足上网课的需要,学院给同学们承诺了网课期间的手机流量补助。
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在一个小时之内得到了解决,大家第二次在群里刷屏,表达对“北医速度”的赞叹。
25号晚上9点多,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一名同学的拇指被水果刀割伤,由于切口靠近甲床,血管比较丰富,经过三名老师的紧急处置之后,仍然无法止血。
三位老师分工合作,“籍德敏老师曾担任护士长,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一线经验,一进到房间,就马上指导同学找急救包、药品,进行包扎。那天,平时最为沉着冷静的王军波老师都急出了一头汗,但仍然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指导大家处理伤口”,段瑞阳则赶忙联系物业、社区和120申请送医。
虽然和海淀医院只隔了一条马路,但是特殊时期的防疫规定必须遵守。海淀医院接到消息后,也开辟了绿色通道,早早地协调好了医生,等候在发热门诊,处理完伤口回到酒店,才十一点钟。
这三位老师的背后,有一个十分靠谱的大后方。医学部领导亲自组建了一个微信后援群,群里面有教学保障小组和思政保障小组,“他们是我们的坚强后盾,随时协调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驻地老师、医院、学院和医学部的通力配合下,同学们的需求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没有留给他们焦虑的时间和空间”。群里的领导老师们从未下线,经常跟一线的老师们一起商量工作到深夜。
为了丰富大家的居家生活,老师们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线上活动。“云自习”督促大家居家学习不掉队;“云健身”保障大家的身心健康;“云聚餐”让吃饭更有仪式感,边吃边聊,让大家隔离不隔心……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饭后甜点的话,那么在主菜——疫情防控和思政教育上,更是丰富多彩,营养均衡。
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居家期间,老师们不仅随时提醒同学们做好个人防护,还组织同学录制了健康宣教视频,践行着作为公卫人的社会责任。
在思政教育方面,老师们也整合学院资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公共卫生学院党委的支持下,邀请了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刘珏老师分享抗疫经历,勉励同学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勇担青年使命。公卫学院临时党支部也与2019级临时党支部连线,引导党团员骨干思考疫情之下如何发挥骨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在每一天做好思政教育,驻地老师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每天的“云聚餐”都会贯穿一个话题。段瑞阳讲公卫学院毕业生的去向;王军波讲饮食方式与营养健康;籍德敏分享了临床护理工作和防疫知识;邀请2018级的师兄师姐做复习指导;邀请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讲解入党流程;邀请博士研究生分享如何学好统计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同学们传递着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科研思维和专业理念。
“老师,你们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呀?”
段瑞阳很珍惜这次和同学们这么近距离、长时间的陪伴,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同学们会毫不吝啬地表达对老师们的感谢,有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会偷偷地把宿舍里囤的好吃的拿出来,塞到老师的手里。也有同学私下跟段瑞阳说,“老师,多危险呀,你们还住进来了”,甚至有点不解地问,“老师,你们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呀?”
段瑞阳会利用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不仅跟他们解释辅导员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每个职业都有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未必每个老师天生就多么崇高、多么伟大,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有个职业价值的排序。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出选择。”
相信学生们,在这一刻,能从老师的身上,看到职业的信念和奉献的价值。
陈洁如
2021年8月起担任护理学院专职辅导员,2021年12月起作为中南楼驻楼辅导员,曾参与北京冬奥,作为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驻地专班辅导员,负责驻地内健康保障工作。
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
“用心”是辅导员工作的灵魂,让立德树人入脑又入心的核心是要“真用心”和“用真心”。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辅导员起着思想引领的主导性作用,因此要“真用心”:即真正用心做事,真正付出时间、精力、思想和智慧,有爱岗敬业奉献之心,在实际工作中精益求精,在授业解惑中孜孜不倦。
“用真心”即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之心,对立德树人事业有敬重之心,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对国家有赤子之心。心怀祖国,心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就能自觉走出辅导员个人小世界,着眼大事业、大格局,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和道德修养,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以自觉的言行影响人,以先进的思想塑造人。
用共情化解焦虑
虽然陈洁如是一个入职不到一年的青年辅导员,但是担任驻楼辅导员和北京冬奥期间连续72天在闭环内陪伴学生志愿者的经历,让她对这种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和学生们同进同出、同吃同住的生活并不陌生。但是不同以往,这次,她遇到了新的问题。
住在中南楼的都是研究生,部分学生有校外科研实验的需求,或者需要去临床收集科研数据,但是在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些都不得不暂停,学生们科研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对此,陈洁如通过共情的方式来帮助大家疏导焦虑的情绪。作为武汉人,陈洁如毕业那年,因为武汉疫情被封控在家,科研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对于如今学生们的担忧,她能够感同身受。“我当时受到了学院老师们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甚至比我自己更在意我能否顺利毕业。”陈洁如用亲身经历安慰学生,“车到山前必有路,你不是在孤军奋战,老师们始终与你同在,会尽一切所能帮助大家顺利毕业。”
除了心理上的安慰,陈洁如也积极帮助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和导师沟通,协调校内的科研和实验条件。
把冬奥志愿精神带到校园
4月3日,陈洁如结束了冬奥的闭环生活,回到校园。一个月之后的5月4日,她再次作为留校辅导员住进了中南楼。“身体上确实会有一些疲惫,但在精神上,完全不会觉得累,反而是越战越勇、斗志昂扬”。
冬奥期间,陈洁如是驻地健康保障组的一员,冬奥的防疫经验,也为这次的校园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冬奥期间,驻地设置了学生防疫专员,不仅充分动员了学生的力量,还成为了防疫队伍的有效补充。
护士节晚会与学院冬奥志愿者一同上台
讲述冬奥故事,弘扬冬奥精神(右一)
这一次,他们把冬奥的志愿精神带到了校园。护理学院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护卫队”,引导同学们自觉成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措施执行的“巡查员”、政策落实的“督导员”,学生们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积极地为校园的防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将每一项工作都化作育人主场,让育人的实效春风化雨。”
慰问护理学院“护卫队”志愿者(右一)
“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北京冬奥精神,也为战胜此次任务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新时代的北大医学辅导员,要时刻以永不懈怠的拼搏斗争精神,敢于搬起通往胜利道路上的‘拦路石’,敢于跟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险阻作斗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做好思想引领,体现出新时代辅导员的使命担当,与北大医学的青年学子并肩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属于北大医学辅导员的最好成绩。”
一场双向奔赴的陪伴
做抗原检测志愿者
走访学生宿舍
这段时间,陈洁如的学生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辅导员仿佛长了三头六臂、无处不在:6525的24小时值班热线接线员是她、前往学生公寓4号楼工地探访施工进度的是她、在教工2号楼为同学们送餐的是她、体育馆运动场里暖心陪伴的是她、白天核酸检测的志愿者“大白”是她、晚上去宿舍探访的还是她……每次见到她,学生们都忍不住问:“老师,怎么哪里都有你呀?”
是呀,这就是辅导员,只要学生需要,他们随叫随到!
其实,对于陈洁如来说,这也是一场双向奔赴的陪伴。“疫情时期的坚守,有的不仅仅是我作为辅导员给予同学们的陪伴,更多的也是同学对我的回馈。他们对疫情防控要求的配合,对我们发自内心地说的每一声‘辛苦了’,甚至主动参与志愿服务,都让我很感动。”
陈洁如在上学期还曾担任护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的班主任。临近大四,同学们面临着保研、考研、就业等人生的重要抉择,迷茫的时候,也会跟陈洁如聊一聊。
有的学生虽然可以直接保研,但是疫情中,一批批北医护理人在一线的奋战深深地鼓舞了她,她希望能够毕业之后先进入到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后再到科研岗位上深耕,“学生能有这样的选择真的很让人敬佩”。
疫情之下,辅导员们几乎全部驻守校园
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同出同进
对每一位同学如数家珍
人在一起,心也就更近了
(联合策划/宣传部 学工部 文/宣传部 韩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