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提质增效 我们在路上

早6:30,天空将将破晓,喧闹的城市刚刚苏醒,路上车少人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病房和手术室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卫生员认真做好手术室清洁消毒,准备好迎接一整天忙碌的工作;手术室护士有条不紊地核对手术名单,逐一备好相应药品、敷料、耗材和器械,调适无影灯、手术床;麻醉医师仔细检查麻醉麻醉机及监护仪,面罩、气管插管等细节都不放过;病房值班医生、护士开始核对当天手术患者名单,并为患者做好各项术前准备;手术室专业转运人员有序来到病房交接患者,核查身份送达手术室门口;手术室护士将患者推到术前准备间。手术室广播中播放着舒缓的轻音乐、柔和的早安问候,护士亲切的宣教与沟通,让每个早晨格外温暖;与此同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在术间等候患者。麻醉完毕,医生开始术前准备,消毒、铺巾、摆好手术体位……早8:3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心手术室各术间的首台手术,准时开始。

这,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寻常的一天,这样有序而忙碌的场景,拉开了手术室一天工作的序幕。

以提升外科系统工作效率为抓手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作为公立医院的排头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未来五年医院将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努力实现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的奋斗目标。

王俊院长指出,医院要高质量发展,就要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在医院空间有限的前提下,要向管理要效率、用效率换空间。随着医院外科手术量不断攀升,手术室作为重要的平台科室,是医院重要的运转中枢,更是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平台,其工作质量、效率、效益及流程的优化直接影响整个医院运营管理。

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是对医院综合质量的检阅,对医院发展具有指挥棒作用。“国考”对于手术有着明确得要求,我们对标细则,实施精细化管控,提升外科系统手术效率则是重要抓手。这不仅是国家对医院的考核,是患者和社会的期待,更是医院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试水“新形式外科工作模式”

新年伊始,医院开启“新形式外科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的试点工作,胸外科作为第一批试点科室,在麻醉科、手术室及后勤保障等多方人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实现7:30首台手术准时开始,20:00前完成一天手术,平均每个手术间可以完成6~7台肿瘤根治性切除手术。

“新模式”让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患者满意度也得到改善。胸外科首批试点成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新模式”继续在其他外科系统科室全面推广。

全院合力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经过前期试点和系统调研,医院制定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管理规定,以首台开台时间和各环节衔接时间作为重要管控点,明确了手术室、麻醉科、外科系统科室和后勤保障部门的具体开始工作时间,明确了手术衔接时间,并制定了考核方案,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时间制定方面,医院既要考虑提前开台,又要为参与手术的各个角色留足准备时间,在综合调研测算交班、查房、术前准备等一系列环节后,把8点半定为首台开台时间,两场手术间的时间间隔低于30分钟。医务处通过现场巡查、手术室麻醉科电子系统数据提取、视频录像复核等方式建立手术室早开台质控监督管理体系。

手术室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科室合力,共同严格执行开台时间,加快手术衔接效率,加强手术室效率的提升,探索更高效、更高质、更安全的外科工作模式。

关口前移打有准备之仗

要提升效率、节省时间,医生查房、开医嘱,护士交班、晨间护理……一切工作都做到更前面!

为保证8点前进入手术室,各科医生的查房、交班、开医嘱时间都相应提前到七点半甚至更早。患者术前准备病历、核对信息等各种术前准备,夜班护士一早要全部完成。术前宣教、术前检查、术前留置管路等工作提前一天就要完成。

手术体位的正确摆放对于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骨科、神经外科等学科手术体位的摆放,既要充分显露手术野,又要确保患者安全与舒适。为了节省衔接环节时间,手术医生都提前根据手术方案预设好体位,包括固定挡板、腿架、头托、约束带、体位垫的摆放位置等,尽可能优化术间时间。

为保证每天早上第一台手术提前开台,手术室护士提前一天列出第二天手术所需耗材,麻醉医生提前一天列出第二天手术所需药物。第二天,手术所需耗材、麻醉所需药品都已提前备好,准备关口前移,打有准备之仗。

同时,各联动部门都更早地进入工作岗位,不仅是病房和手术室的医生、护士,还有医辅人员、电梯司机、食堂师傅等各个相关岗位的后勤工作人员全员提前到岗,保证整个过程的顺畅。

“如果把医院比喻成一个人,那么手术室就像心脏,联动着医院多个科室多个部门。手术室工作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整个医院多个强大的团队在共同推动。”手术室护士长吴晓舟表示。

优化流程让衔接更顺畅

首台手术准点开台之后,另一个效率提升环节便是两台手术的衔接过程。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效率,缩短接送患者的衔接时间,手术室启用接送患者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手术通知单的接收与安排、患者身份的识别、手术方式确认,到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安全返回病房,信息化传递,贯穿整个手术流程,准确记录并共享各环节的衔接时间,让运送人员行之有据,手术人员心中有数,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患者安全。

优化转运流程,从原来将患者直接从病床上送到手术台,转变成为提前将患者由病房转向麻醉前准备间进行术前准备。这里设有专职的护理人员,负责对手术患者进行身份核查、心理疏导、静脉输液等工作,成为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的第一站。此举不但为了缩短了接台手术之间的准备时间,提高了术间利用率,同时减轻了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手术室充满温度。

“效率提高、节奏加快,但我们麻醉医师包括麻醉术前谈话、术后交接随访,麻醉诱导、术中监测和麻醉恢复在内的环节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因为麻醉医师的使命就是守住生死防线。”麻醉科主任冯艺表示。

“加班是常事,但是大家都有对医院的感情、对工作的热情,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大家都是在幸福地忙碌着。”可敬可爱的医护人员如是说。

节能降耗,从点滴做起

提质增效总是跟节能降耗联系在一起的。在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医院强调成本的精细化管控。在加快工作步伐的同时,节省资源也是大家的关注点。

通过节奏的管控,手术室效率提升可节约大量空调机组、层流、水电费等消耗。在耗材上,医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管控,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浪费,及时清点耗材库存,保证有效期。

围绕医院节能降耗,大家集思广益,从自身岗位出发,从自己做起,节省每一份耗材,节省每一点能源。在每一个刷手池的洗手液旁边,手术室都贴心准备了一个小提示牌:“请按需使用”,温馨提示大家,节约每一滴洗手液,节约每一滴水;在门诊和病房,医生、护士主动减少不必要的耗材使用,节约每一份医疗资源;在后勤部门,充分利用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在每一个行政办公室,大家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节能减排,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我们每天在医院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都长,医院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努力像经营自己的小家一样用心经营好医院大家庭。”这是医院每一位员工的心声。

提质增效与学科发展同行共赢

“效率提高、节奏加快,一定会有一个磨合与适应的过程,大家虽然辛苦但充满干劲。但即使再忙碌,包括麻醉术前谈话、术后交接随访,麻醉诱导、术中监测和麻醉恢复在内的环节,麻醉医师都一丝不苟地完成。因为麻醉医师的使命就是守住生死防线,为外科手术的发展打造安全高效的平台。”麻醉科主任冯艺表示。

胃肠外科叶颖江主任表示,手术室工作效率的提升更便于外科医生开展工作。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交班、早查房、早开台,让外科医生有效时间里更加专注高效地工作,大家又找回了“战斗”的激情,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术中衔接更加紧凑,减少了患者等待手术时的焦虑,减少了医生等待开台时的焦躁,大家心中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价值感更加强烈。

乳腺外科王殊主任表示,学科发展要有“压舱石”也要有“助推器”。压舱石就是对疾病和新技术进行不断的探索,助推器就是不断调整模式提高效率。乳腺外科很多病种是可以开展日间手术以提升效率,这对科室管理是一个挑战。但大家一定有多大力出多大力,在医院各学科、各平台平台科室、各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强力支撑下,保障患者就医质量“不打折”。

骨关节科林剑浩主任表示,骨关节科多年来一直推行入院和手术准备工作“前移”,不断探索学科发展与运营效率之间的同行共赢。目前全院上下开展提质增效,提升手术室工作效率,科室也将在既往的运行模式下,进一步做好全盘统筹,进一步挖潜运营效率,融入医院整体发展的布局与脚步。

神经外科刘如恩主任表示,医院手术提质增效,体现了深层次成本管控和效率提升。神经外科涵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显微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治疗,在提质增效的大前提下,对标“国考”指标,学科也将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手术质量,集中精力向高精尖技术攀登。

让“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国家满意”是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医院、科室、个人三者是命运共同体,大家紧密团结,充满信心,共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