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 这只是365分之一”——记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藏麻醉医生的一天

组团式”援藏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自2015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号召,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医疗帮扶。202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六名援藏医疗专家抵藏,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我们这批的援藏时间已过大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抓紧时间,能多做一些,便再多做一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麻醉医生姜柏林如是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姜柏林副主任医师的一天——

早上:突破难关实施第一台“无阿片胸科麻醉”

今天第一位接受手术的患者是罹患重症肌无力的藏族汉子,前不久刚经历过一次险死还生的肌无力危象,正希望胸腺切除手术能改变他的人生。在术前,与胸外科及ICU的病例讨论中“术后尽快脱机拔管”成为了围术期管理的共识。如何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使患者舒适的摆脱呼吸机?

“我们做一台‘无阿片胸科麻醉’吧。”姜柏林副主任与团队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无阿片麻醉。尽管存在很多副作用,阿片类药物的强镇痛作用仍使其成为全麻手术中几乎不可或缺的关键,而“无阿片麻醉”则是基于多模式镇痛理念,应用神经阻滞等技术,在围术期全程不使用阿片类药物,从而避免其副作用,以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新兴麻醉模式。

胸科手术的镇痛要求极高,术中常需要大量阿片类药物。但阿片类药物可能诱发肌无力危象,更会直接抑制患者的呼吸,这些都会为这一患者“术后尽快拔管”的目标添加阻碍。虽然选择“无阿片”技术会需要更精细的计划和管理,以及更为确切的神经阻滞效果。但这些不依赖于阿片类药物的有效镇痛也会使患者术后更舒适,避免急性疼痛,加速康复。

这是当地医院的第一台无阿片麻醉,姜柏林副主任医师将详细的麻醉计划教给助手,胸椎旁+前锯肌平面阻滞带来的有效镇痛使患者术中的循环非常平稳。转回ICU后很快便可以顺利脱机拔管。

下午:授人以渔 让新技术在这里落地生根

看过拔管的病人后,姜医生匆匆吃了午饭,便急忙赶到超声科,为当地的超声科医生讲解经食道超声(TEE)检查的应用。随着医院卒中中心的建立,TEE检查成为了一个必需的项目,但本地医生缺少经验,这次讲座也弥补了当地医生此方面知识的不足。

姜医生十分注重培养对当地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要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知识都教给当地的医生,才能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除了带来一些临床理论和科研的讲座之外,姜医生也时常指导当地医生进行一些既往较少开展的技术操作,如躯干神经阻滞及下肢神经阻滞等。姜医生也带来了一台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的纤支镜教学模拟器,培训当地医生的气道管理技能。

傍晚:引进新技术 使患者痛苦更少

授课回到科室后,姜医生急忙联系消化科核对次日的无痛胃肠镜患者信息。由于高原缺氧,无痛胃肠镜的深镇静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缺氧,这使得医生和患者都对胃肠镜检查时的麻醉镇静抱有芥蒂。

为了使更多患者免受折磨,也保障患者术中的通气安全,姜医生引进了声门上喷射氧合通气技术(SJOV)。该技术通过经口或经鼻的声门上气道装置,以一定压力将气流喷射入气道,改善或增强通气氧合作用的一种气道管理方式,不需进行气管插管即可提供氧合,且不对抗自主呼吸,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供氧技术,适合于无痛胃肠镜检查。

基于该技术,一位80岁高龄,合并重度贫血和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也顺利完成了无痛胃肠镜检查。该技术也荣获了医院医疗成果奖新技术新业务一等奖,让更多患者可以无顾虑的选择无痛检查。

夜晚:尽己之力 推动雪域高原科研能力提升

晚上回到宿舍,科教处发来了自选课题伦理答辩后的审查意见,姜医生继续填写复审申请,一直到深夜……

“学科能力是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综合反映,作为援藏医生,我们以临床为根本,以科研为抓手,带动科室开展课题研究,撬动关键技术的发展进步,希望能尽己之力推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学科建设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姜柏林副主任医师表示。

这是姜柏林医生日常工作的一天,是援藏一年中的365分之一。每一名援藏队员到了当地,都倾尽全力对所在科室在医、教、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每一名队员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为援藏医疗事业默默奉献。

“我背后有北大人民医院麻醉科冯艺主任团队的支持,使我能开展很多工作。只是现在越发觉得时间紧迫,我的能力十分有限,所能做的工作也只有一点点,但虽然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我也不想含糊,希望能尽力做好。那这一点点的工作积累,无论是临床或是教学,终会为西藏医疗的进步,汇聚能量。”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正是这一代又一代援藏人的“涓滴”之功,终将汇聚成雪域高原上的千顷澄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