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个项目综合绩效评价获评优秀

近日,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下达“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基础医学院邓宏魁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人多能干细胞多能性退出及向肝谱系特化的机制与应用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FA0103000)和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耐受及重建的机制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FA0104500)综合绩效评价等级为优秀。这是北大医学牵头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首次获得综合绩效评价优秀。根据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有不超过15%的重点专项项目可获得优秀等级。


人多能干细胞多能性退出及向肝谱系特化的机制与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基础医学院邓宏魁教授

执行期限: 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

化学小分子组合长期维持人肝脏细胞功能

111.jpg

 新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猪重症肝衰

两步法重编程诱导大量功能性人肝脏细胞

项目负责人邓宏魁教授

本项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制备功能成熟的肝脏细胞并实现其应用。项目目标为:基于人多能干细胞向肝脏谱系定向分化的体系,系统阐明人多能干细胞多能性退出和肝脏谱系决定的协同作用机制,建立新型人多能干细胞向肝脏细胞高效定向分化的体系;进一步阐明肝脏细胞谱系分化和功能性成熟机制,建立制备大量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肝脏细胞的新方法,并研究其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Research、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Protein Cell等国际高水平期刊,申请国际PCT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专利2项。

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意见:项目开展了小分子调控人多能干细胞多能性早期退出等研究,研发iPSC向肝谱系特化的技术并开展了人工肝的应用研究,建立了多能干细胞分化肝脏功能细胞等体系,取得了小分子调控干细胞肝谱系特化技术和生物人工肝初步临床应用等系列性研究成果。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推动了我国干细胞领域的发展,为增强我国干细胞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耐受及重建的机制研究

项目负责人: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

执行期限: 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

61abd462b8b041709164c59d7a6b919b.jpg

G-CSF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分子调控模型

单倍型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新方案

06e5551e5fe62fe7ebccff7abb04891.jpg


NAC能够修复造血重建不良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 

 项目负责人黄晓军教授

本项目围绕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人造血干细胞体内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即免疫耐受和免疫重建)的机制及调控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借助临床队列筛选出与耐受相关的免疫调控靶细胞/分子,通过动物模型及体外实验验证这些靶细胞/分子在免疫耐受诱导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阐明单倍型移植后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复发等并发症的关系;并通过不同技术组合建立新的诱导免疫耐受方案。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Cell Discovery、J Hematol Oncol、Clin Infec Dis、Cell Mol Immunol、Am J Hematol等高水平期刊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其中9项已授权,专利成果转让8项;牵头制定临床指南/共识16项;项目相关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综合绩效评价专家组意见:该项目揭示了G-CSF诱导免疫耐受、白血病复发的机制,建立了CAR-T细胞、IFN-α等复发干预新方法;通过不同于全相合移植的半相合移植,建立了免疫耐受的独特机制;提出了单倍型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和白血病合并症的新方案。研究推进了干细胞移植等领域的发展,为增强我国干细胞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研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