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北医荣光、勇攀科技高峰——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交流会举办

2023年10月26日,北大医学迎来办学111周年。下午4点,“传承北医荣光勇攀科技高峰”——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琼苑报告厅举行。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合作导师代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口腔医学院刘燕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黄涛长聘副教授以及二级单位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优秀博士后代表和在站博士后80余人参加交流会。交流会由医学部人事处丁磊处长主持。

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博采众长、士(势)不可当、后(厚)积薄发”——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工作介绍》视频短片,短片回顾了北京大学医学部从1985年建站至今的博士后工作情况。30多年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长足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2061人,2023年进站236人,现有在站博士后706人。近5年来,医学部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博士后工作机制体制,博士后规模明显扩大、博士后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显著提升,目前博士后的在站规模为2017年的4.5倍,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博士后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和教职工队伍的“蓄水池”。

2017-2023博士后进站及在站人数

2016年至2022年在站规模及科研成果情况

大会邀请了优秀博士后代表做学术报告,交流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促进共同成长。基础医学院汪锴博士、药学院鄢月博士、公共卫生学院王梦莹博士、护理学院韩舒羽博士、第三医院赵明明博士、口腔医院江圣杰博士对自己在站期间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分享。六位博士后在站期间都硕果累累,他们是医学部优秀博士后的代表,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医学部的博士后队伍一定会人才辈出。

基础医学院汪锴博士

药学院鄢月博士

公卫学院王梦莹博士

护理学院韩舒羽博士

第三医院赵明明博士

口腔医院江圣杰博士

博士后合作导师代表也与到会博士后们分享了自己的心里话。基础医学院姜长涛教授从如何做原创研究、做交叉研究,如何规划2-3年甚至更长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以及如何和合作导师“合作”等方面给博士后提出很多可行的建议,他希望博士后在漫长的科研之路上能培养耐心和信心;能把眼光放长远,要有终生学习和在科研中耐得住寂寞的决心,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困难和得失,也不要用太功利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敢于、勇于和合作导师分享科研成果的得与失,学会心理建设并缓解焦虑,在不断总结成败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收获成果。

口腔医院刘燕教授从自己做博士后的经历谈起希望博士后始终怀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理,努力做出“一手科研”,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同时要熟悉科研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准确捕捉该领域的发展方向,选择前沿课题,努力突破前人局限,完成从博士生到独立研究人员的实质性转变,她勉励博士后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传承北医的厚道精神,聚焦当代科技前沿问题,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交流活动的最后,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总结讲话。乔老师强调博士后是我国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制度,是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制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博士后制度的使命所在、价值所向。

未来的北大医学将努力成为国家医学发展教育和改革的旗帜,国际医学卓越人才培养和精英人才集聚的高点,国际医学科技创新和技术发明平台,重大疾病防控、诊疗及临床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创新研发和转化基地,国家卫生政策和健康管理的智库,这些都将为博士后大展身手创造优越的条件。

乔老师亦师亦友和博士后分享了自己学习工作中的得失和体会,勉励博士后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要勇于开拓创新、树立明确的学术志向、找准定位和努力的方向,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本次交流会为博士后搭建了思想碰撞、促进创新的交流机会,赓续百年初心,聚焦当下、展望未来,医学部博士后工作将继续开新局、育新机、谋新篇,为北大医学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的力量;博士后队伍作为北大医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将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国家战略贡献北医力量、发出北医声音。

(人事处)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