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生死时速——北京大学医学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多学科合作成功抢救颌面颈深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生命
“于老师,有一个颌面颈深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您能过来看看吗?”半夜十二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援藏主任于尧医生(来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准备休息,就接到了病房值班医生的电话。“好的,我马上过来!”于尧医生挂断电话,一边在手机上查看值班医生发来的患者CT,一边穿好衣服向手术室赶去。打开CT图片,于尧医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患者感染极重,从颌面部一直延伸到颈根部,多间隙的脓腔及积气使得患者呼吸道严重狭窄。
CT显示患者感染极重,呼吸道严重狭窄
于尧医生立即拨通了耳鼻喉科援藏主任文锋医生(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麻醉科援藏主任闫琦医生(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的电话,两人意识到情况紧急,也立刻赶往手术室,此刻,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组成的多学科抢救团队也就组成了。
患者病情严重,端坐呼吸,已经出现了“三凹征”。
呼吸道的阻塞使得患者只能端坐呼吸
麻醉科值班医生尝试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进行清醒插管,但患者呼吸道水肿明显,过于狭窄,尝试两次均失败了。尝试插管的同时耳鼻喉科文锋医生已到达并做好了气管切开的准备,但是患者本身脖子短粗,加上局部重度的感染使得颈部组织水肿增厚,结构不清,文锋医生也深知这个气管切开手术难度极大,但是插管失败使得除了气管切开已别无选择。“气切吧!”文锋医生立即作出决定。
但是就在手术室护士安抚病人躺下时,患者突发窒息,意识丧失了。手术室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快把刀给我!”文锋医生喊道。随着一刀下去,颈部的血和脓都溢了出来。“快吸!”助手吉宗边吸引边用拉钩把皮肤和肌肉拉开,但是炎症使得正常解剖结构完全无法辨认,“要是切到颈部大血管可就麻烦了”,文锋医生心里想着有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一边分离一边用手指确认气管的位置,“摸到气管了!”白色气管环的暴露让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气管切开顺利,插入气管插管,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
保证了气道就算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正当大家以为危机已解除时,心电检测尖锐的报警声又让大家紧张了起来,患者突发心脏骤停。闫琦医生立刻组织大家实施抢救,经过2轮CPR和电除颤,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
经历了两轮抢救,于尧医生和家属交代了病情,并继续为患者进行了多间隙感染的清创术,手术结束已是凌晨三点,尽管身体异常疲惫,但是每个参与抢救的医生都为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而高兴。患者随后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图为闫琦医生(左一)、文锋医生(左二)、于尧医生(右一)
自2015年以来,北京大学医学部已先后派出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多学科的合作也极大的提升了高原地区疑难重症的医疗诊治水平,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内优质医疗服务和“大病不出藏”的兜底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
(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