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专项十大成果发布 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项目入选

9月2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2023年公共卫生高峰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作为2023年服贸会健康卫生服务专题的重点活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在论坛上发布。

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承担的“医疗机构新冠疫情应急响应及常态化防护措施”项目从近2000个支持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2021年9月,乔杰院士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申请并获批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以下简称“首发专项”)“医疗机构新冠疫情应急响应及常态化防护措施研究”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集合多方力量,以北医三院为项目总牵头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子课题承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和北京市延庆区医院等为课题合作单位共同完成。

项目主要研究了医疗机构面对未知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时,如何增强平急转换响应联动性、提升疫情防控高效性、保证发热门诊区域协作网络经济性以及评估防控配置效益性等内容。

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平急转换触发行动实操指南

项目首先从三个阶段、九个维度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新发重大传染病平急转换触发行动实操指南及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将流调启动时间从2天缩短至12小时以内。

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展示分析平台应急响应(A)、常态化运营(B)及门急诊候诊人群监测(C)场景

其次,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在医院后台建设了应急与常态化防控信息交互平台,为医院决策层提供了院内可视化信息,并依托自主研发的,相较于国际常用工具精准度更好的传染病预测模型,敏锐感知新发未知传染病潜在风险,实现精准上报,为疾控管理部门提供了可实时查看多维度分析情况的工具。

发热门诊区域协作网络的院感控制效果评价

(SEIR模型模拟分析)

通过经济学评价分析,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区域协作网络”应急和常态化职责分工,形成新华社内参,进而又综合性地提出了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职责、能力、配置的效益测算办法,避免盲目配置资源。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资源配置产出效益评价工具核心思路

明确路径、创新技术、提供依据、引导配置,项目切实提高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发重大传染病应急响应能力,为保障医院正常运行提供了有效路径,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对更好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急时争先、快速动员、统筹部署”,成果的获得来源于大胆的实践、形成于不懈的探索、也必将有益于长远,其过程更有赖于医院的顶层设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与全链条联动。本项目获评首发专项十大成果,充分体现了首发专项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对增强首都医疗机构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能力建设的有效布局。

同时,作为入选项目中唯一一项涉及新冠疫情防控保障的成果,不仅体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管理科研方面的深厚基础,于抗击疫情期间以守护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快速应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强大的创新发展能力,更彰显了作为北京市医疗服务量最大的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之一及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延伸阅读】

2012年,北京市设立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简称“首发专项”,由市财政设立专项科技经费,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医学应用研究、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医学成果转化研究及医学人才培养。

截至目前,首发专项已累计支持7轮,累计资助项目1990项,累计支持经费7.8亿元。通过首发专项的实施,促进了首都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截至2022年,首发专项支持项目共优化494项诊断方法和877项治疗措施,制定或更新诊疗指南57部,先后获得授权专利373项,转化70余项,80余项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形成了首都医学科技创新的新源头。

为发挥首发专项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从1990个支持项目中精心筛选出196个亮点成果,优中选优,确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