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于泰山 北医三院举全院之力保障重症患者救治
医院持续高速运转,医疗体系经历着严峻挑战。
近期,面对危重症患者人数不断攀升的态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举全院之力,将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扎实有力做好重症防救治工作,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坚定担起“国家队”重责,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
全院临床一线、支持保障系统等多部门参加的危重症救治工作专题会多次召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危重症救治工作专题会会场
会上,一切围绕着特殊时期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从门急诊、发热患者接诊,住院病床使用,到重症、亚重症病房运转;从发热、急诊危重症患者收入院救治衔接,到医护人力、药品、抢救物资储备。在这里,现场办公,说难点、重点,谈措施、时限。全院统一思想,分析形势,科学研判,部署调动各方资源。
虽然新冠感染并不会因身上的白衣而有丝毫“手软”,虽然身边的伙伴会因为战斗性减员而随时改变,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特殊时期每一位三院人,心手相连,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应诊尽诊、应收尽收。
应诊尽诊,力保发热患者就医,提高急诊患者接诊能力
作为北京市门急诊接诊量最大的综合医院,患者就医需求旺盛。在医护相继感染,在岗率最低50%的情况下,12月以来,门诊接诊患者超过26万人次。
救护车来往穿梭,每天百余辆救护车将危重患者运至发热门诊,运至急诊。
救护车转运危重症患者
作为医院的“守门人”、“守夜者”, 他们默默坚守、争分夺秒、连续奋战。
一年前,根据医疗救治需要和感控要求,感染疾病中心楼改造完成。这个独立的小楼,是发热患者就医的第一站,也是医院的第一道“防火墙”。
感染疾病中心医生诊治发热患者
感染疾病中心医护人员抢救患者
疫情来袭,拥有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和救治经验的医务人员,快速投入这场战役。病房提前配备的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氧气钢瓶等生命支持设备,增加的抢救床位,保障了他们接诊、收治发热患者,救治合并有基础疾病的危重症患者。
感染疾病中心医生调试医疗设备
12月以来,发热就诊需求持续增长,日最高峰超过1200多人次。院本部通过建方舱、调整空间等多种途径,为发热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开设成人发热门诊、儿科发热门诊、孕产妇发热诊区,机场院区、北方院区也增开了发热门诊。
医院发热门诊由原来的5个诊室增加至14个,抽调70余名医护支援发热门诊,24小时应对就诊高峰。
急诊查房,会诊患者病情
连日来,急诊人的脚步更加忙碌,救治更加紧锣密鼓。日最高接诊急诊患者近900人次,由于感染人数基数大,高龄、危重症比例不断攀升,许多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出现呼衰、肾衰等情况,病情复杂。
医护人员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
急诊科全力展开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的救治,想尽办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医护人员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
急诊科迅速加开就诊单元,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医院扩容急诊抢救室,将原急诊输液室、医生办公室改造为临时抢救室,抢救床位增加两倍。同时,增加留观床位,紧张调配100余名医护支援急诊工作,并根据需求持续动态补充。
应收尽收,全院一盘棋,致力危急重症救治
随着患者需求的增多,相关科室病房陆续投入收治工作。医院加快完成综合ICU、专科ICU的改造扩容,确保供电、供氧系统、生命监测设备、救治设备齐全,随时收治危重症患者。
医院打破内外科病房划分,统一布局,对原有普通病房进行升级改造,进行综合评估,改为呼吸亚重症病房,缓解急诊、发热门诊压力,尽最大可能,快速收治危重症患者。
呼吸与亚重症十七病房
截至目前,呼吸亚重症病房已扩至17个,床位扩增至723张,建立“发热门诊-急诊-呼吸亚重症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ICU)”联动模式,积极收治来自急诊科和发热门诊的危重新冠感染患者。
医护人员在呼吸亚重症病房救治患者
病房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等内科系统专家为主,作为病房负责人,配备专业治疗团队,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每日召开各部门及分院区疫情会,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牵头,建立新冠危重症MDT高级别专家团队,形成每日专家组例会制度,为新冠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提供有效保障,实现各病区救治同质化。
会诊
储备重症救治力量,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救治的医生、护理人员培训。临床药师也将工作重点,倾斜为心内科、ICU、老年内科、神经内科、感染疾病中心、急诊、儿科、呼吸亚重症等病房医嘱审核和其他药学服务,以保障用药安全。
医护人员在呼吸亚重症病房救治患者
北医三院倾全院之力,打破科室、专业壁垒,进行人力统筹协调。支持发热门诊、急诊和各呼吸亚重症病房。
医生工作中
在北医三院,患者的医疗救治永远是第一位。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级别的专家,此刻,他们的身份就是“医生”,哪里有患者的需要,他们就到哪里。来自各科室的医生,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同时缓解人力资源紧张局面的,还有2022年12月14日在北医三院互联网医院推出的“发热诊疗专栏”。在这里,可为新冠相关症状患者进行首诊诊疗服务,发热门诊、呼吸内科、儿科、耳鼻喉科、产科、中医科、老年内科等相应医师实时接诊。
截至12月27日,北医三院互联网诊疗共计接诊1.7万余人次,开具处方7500余张,其中物流配送近5500单,为6000余人提供咨询服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救治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多保障,缓解了线下就医压力。
千方百计保障特殊群体就医、救治
医院在完成常规医疗工作的基础上,始终重点关注孕产妇、血透患者、放化疗患者、新生儿等特殊群体需求。
北医三院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了大量危重孕产妇、发热孕产妇救治。
产科发热门诊
产科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便患者就医,为发热孕产妇提供就诊绿色通道,开辟专用诊区,简化就医流程,对于病情复杂的孕产妇,产科医师与感染疾病中心医师共同会诊,联合给出诊疗方案,极大方便患者就医。
北医三院儿科是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会诊中心,在疫情当中,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儿科医务人员一刻不放松。儿科将普儿病房和新生儿危重病房(NICU)分区管理,对转诊的新生儿或感染新冠病毒患儿进行科学救治,许多患儿已痊愈出院。
转运新生儿
自11月底以来,儿科收治的新生儿中,有20多个是新冠阳性产妇的宝宝,儿科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为这些刚刚出生的小家伙们穿上了“金钟罩”,他们无一感染,健康出院。
特殊时期手术室不停摆
外科系统的专家说:“看到急诊抢救室的现状,看到凌晨1点多亚重症病房还在收治患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在急诊留病人,把空间充分留给急诊,留给内科。”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需要救治,外科手术也同样不能停。
外科手术进行中
北医三院专家组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建议对需要手术的外科患者,根据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急诊和限期手术的患者,在关注围手术期风险的情况下,积极实施手术。一科一策,一患一策,制定具体应对方案。
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评估,新冠阳性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和风险评估。科学分层收治患者,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结合国家方案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结果和救治经验制定救治方案。
药品供应、后勤保障,“疫”起,同行
医院的压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救治,面对井喷式增长的药品、生命支持系统、医疗物资等,由药剂人、医工人、总务人等多部门组成的保障体系,凭借多年丰富的应急医疗保障经验,牢牢支撑起医疗救治保障防线。
药剂科未雨绸缪、多方采购,与信息化手段限量开方相结合,保障着医疗救治药品供应。发挥专业优势,与中医科专家共同研制了解表退热、清肺止咳的新冠中药配方颗粒,以缓解药品不足,并进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特殊时期的《药学警讯》,对部分药品适用人群、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特殊人群用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的详解培训,确保了安全合理用药。
药房摆药
在面对内需激增、外部物资紧缺的新形势,为保障医疗设备的及时供应,医学工程处提前摸清院本部及各分院区的生命支持类、抢救类设备的存量及使用情况。对内,统筹调度无创呼吸机、监护仪、氧气吸入器、病人转移车等设备至重点科室,第一时间保证了重症医疗救治设备的供应。对外,努力寻找货源,拓展订货渠道,鉴别货源质量。
医工人员接收医疗物资
提前储备无创呼吸机101台、有创呼吸机28台、病人监护仪77台、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13台、ECMO、可视喉镜、连续性血液净化设备、注射泵、输液泵等重症医疗救治设备,为亚重症病房正常运行做好准备。一次性乳胶手套、温度计、紫外线灯管等医用耗材及时补货,应急采购呼吸机管路、氧气面罩、高流量仪管路及吸氧管等物资,及时完成了设备的安装、调试,7*24小时保障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
随着院内发热门诊和急诊量的激增以及多个亚重症病房陆续投入使用,院内用氧量成倍增长。“永远不会掉链子”的总务处,在配合完成相应空间改造的同时,第一时间启动医用气体应急保障方案,全方位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总务处工作人员灌装氧气
增加氧气瓶储备量,及时保障感染疾病中心、急诊等高峰时期及患者转运用氧需求;快速完成分院区医用气体管路改造,完成医院可转换ICU病房的筹备工作。增派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提高巡视频率和配送频次,确保供氧管路正常运行,气瓶高效配送。
医院职工关爱小组为职工调配药品
医务人员全身心救治患者,来自三院大家庭的关爱也及时送达!在院党委统筹部署下,医院职工关爱小组推行了一系列关心关爱职工的举措,把抗原试剂盒、“防疫健康包”、退热止咳对症药品等,及时送至职工家中,让大家感受了到来自三院大家庭的温暖。
没有一个寒冬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全体北医三院人上下拧成一股绳,用行动践行医者誓言,彰显医疗“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举全院之力保障医疗救治工作稳定有序,保障重症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北医三院 郭婧博 仰东萍)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