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8项第五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
2023年11月4日,第五届中国妇幼健康科技大会暨“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颁奖会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共颁发杰出贡献奖3项,科技成果奖69项,自然科学奖45项。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8项奖项,获奖总数位列所有完成单位之首,彰显北大医学科研实力!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获杰出贡献奖,公共卫生学院刘民教授和第三医院魏瑗教授团队项目荣获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公共卫生学院薛涛教授和口腔医院郑树国教授团队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人民医院李小平教授团队项目获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基础医学院秦丽华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许雅君教授团队项目获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备案同意,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于2014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科学技术奖项,旨在对妇幼健康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是目前国内妇幼健康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和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奖项。
杰出贡献奖:第一医院杨慧霞
杨慧霞教授从事围产医学、母胎医学及相关领域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近40年,致力于探索和解决妊娠期糖尿病(GDM)、胎盘植入、子痫前期(PE)等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干预及预防等,以减少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及其对母儿近远期健康的影响。带领团队取得的学术成果推动了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胎盘植入、妊娠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指南制定理论更新;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巡讲的方式宣传和推广GDM规范化诊治、胎盘植入治疗方式等临床技术,为全国各地培养大量围产医学专业人才,造福于当地母儿健康。杨慧霞教授对于疾病的探索精神和学术成果、对规范化诊疗的推广和宣传、团队强大的创新和执行能力,获得国内和国际多个学术团体和公益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国际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DOHaD)学会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和组织担任重要职位;多次受邀在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专题演讲,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在《Lancet》、《Diabetes Care》、《AJOG》、《BMC Medicine》、《PLOS medici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组织编写和翻译40余部专业书籍。杨慧霞教授作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组长,牵头及组织编写产科领域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30多部,自2014年起进行全国产科指南巡讲,为全国广大产科医生临床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推动了诊疗技术和方法的更新,促进我国产科学规范化诊疗和管理的推广,为我国妇幼健康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新冠大流行期间母婴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刘民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其对母婴安全及生殖健康的影响就受到了持续性的广泛关注。《新冠大流行期间母婴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是刘民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探索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该项目首次评估了包括传染病风险评估分级在内的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对减少孕产妇死亡、保障母婴健康的效果,以及风险管理战略实施前后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比例及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比较了COVID-19大流行前后孕妇妊娠结局的差异,探讨了大流行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在疫情早期探讨了胃肠道症状和发热与COVID-19患者重病或死亡的关联;首次评估了新冠疫苗对孕妇和儿童青少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提高疫苗接种率提供了证据。成果发表于Gut、JAMA Pediatrics、JAMA Network Open、BMJ Global Health等,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赞扬。科学循证证据形成中英文专业科普图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知识110问》,英文版由商务部相关机构发放至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抗疫经验。项目团队成员受邀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组组长及常驻工作组成员,与国际卫生部门及哈佛大学等学术机构进行交流;上述研究成果得到快速转化与应用,研究成果辅助国家卫健委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组进行疫情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形成防控策略建议。(项目主要完成人:刘民、梁万年、刘珏、陶立元、吴俣、曹桂莹、马秋月、杜敏)
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复杂性双胎围产期管理和宫内干预新策略的开发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魏瑗
近年来,双胎妊娠发生率持续上升,双胎妊娠的各类母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远高于单胎,加强双胎围产期管理对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复杂性双胎围产期管理和宫内干预新策略的开发与应用》项目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魏瑗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所形成的重大科研成果。复杂性双胎是在孕期发生胎死宫内、流产和严重胎儿脑损伤的风险都远高于一般的双胎妊娠。该项目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复杂性双胎管理策略,包括产前风险评估与监测、宫内治疗策略和新生儿随访,开发了微波消融减胎术、激光血管消融术、胎儿镜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激光凝固技术、脐带缠绕松解术等多种宫内干预新技术。经过临床验证,有效提升了复杂性双胎的早期诊断和宫内干预能力,改善了此类孕妇的妊娠结局,手术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成果在Cell discovery,Gut,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等期刊发表10篇高水平论文,授权专利8项。研究成果被写入临床指南,在全国范围推广,推动我国的双胎妊娠孕期管理迈向规范化、体系化和标准化。(项目主要完成人:魏瑗、赵扬玉、原鹏波、王颖、王学举、杨静、李璐瑶、吴天晨、盛晴、顾珣可、孟新璐、陈练、石慧峰、于洋、赵艳)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大气颗粒污染暴露对女性生殖及胎儿宫内发育的危害
主要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薛涛
近年来我国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提升显著,然而,不孕不育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上升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识别被忽略的致病因素,是持续改善妇幼健康、保障人口生育力的关键。尽管相比大多数临床风险因素,大气污染的健康效应微弱而隐蔽,但是大气污染暴露普遍存在、导致的人群疾病负担不容忽视。围绕大气细颗粒物对育龄人口生殖健康的影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妇幼与生育健康学科群,联合校本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生育健康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大气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前沿交叉研究院环境与健康中心等交叉科学研究平台,系统研究阐明了从怀孕到分娩的全周期中,育龄妇女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可造成不孕不育、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受限、死胎死产和其它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自2016以来,共发表相关SCI论文26篇,其中14篇发表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Lancet Planetary Health(2篇)、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8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篇)等国际知名杂志,提升了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健康学科群的国际影响力,切实促进了妇幼健康和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薛涛、李钦、王海俊、佟明坤、周双、朱彤)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应用于低龄儿童龋早期防治的唾液多组学标志物研究
第一完成人:口腔医院郑树国
当前,我国低龄儿童龋患病率不断攀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3~5岁儿童罹患龋病,严重危害着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疾病负担。郑树国教授课题组多年来开展的《应用于低龄儿童龋早期防治的唾液多组学标志物研究》这一项目,聚焦于低龄儿童龋这一患病率高、危害程度重的最常见儿童口腔疾病,较为全面地采用了横向对比和纵向随访等多维度研究设计,率先应用基于高精度质谱技术的蛋白/多肽组学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手段,在深入探索以唾液为主的口腔微环境样本面对刺激条件所呈现的稳定性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口腔微生态中与疾病状态及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发现了多种与低龄儿童龋密切相关的多组学生物学标志物并建立效能优异的疾病预测模型,在低龄儿童龋早期筛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科学成果。代表性学术期刊论著成果发表于生物医学领域高影响力期刊Protein & Cell、口腔医学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等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获引用达百余次。这些成果不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揭示了作为儿童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低龄儿童龋的发生发展和状态变化的内涵,也为进一步指导以龋病为代表的口腔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主要完成人:郑树国、孙翔宇、王万春、陈峰、隗芳乔、袁超、公文、王笑喆、施相如、刘阳)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复发耐药卵巢癌精准诊疗创新策略研究与临床应用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李小平
卵巢恶性肿瘤致死率高,诊断时多为晚期,肿瘤复发及化疗耐药是最棘手的问题。《复发耐药卵巢癌精准诊疗创新策略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是李小平教授和团队魏丽惠、崔恒及王建六教授等多年探索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潘峰教授等合作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该项目首先研发无标记、高通量微流控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的数字全息显微镜技术进行癌单活细胞快速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其次,创新设计并应用以砷剂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序贯化疗方案和以草酸铂为基础联合方案治疗耐药卵巢癌,疗效明显提高,效价比高,副作用可控,并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再者,首先提出卵巢癌肝转移癌分型、诊治流程及多学科诊疗模式,患者临床预后明显改善。进行卵巢癌初步免疫分型及抗体相关研究,对制定免疫治疗进行指导。同时提出晚期/复发耐药卵巢癌标记物谱联合、动态检测随访新理念,指导进行序贯化疗选择,为指南撰写提供基础。最后,项目率先在国内系列开展妇科肿瘤合并心脏病、肾衰、脑血管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化疗副作用多学科诊疗,卵巢功能保护及妊娠后代影响研究,并牵头成立了北京妇产学会妇科肿瘤精准医学分会,推动妇科肿瘤精准医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李小平、魏丽惠、崔恒、王建六、潘锋、祝洪澜、王悦、沈晓燕、杨莹超、李艺等)
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项目:围绝经期潮热的发病机制及新干预靶点的探索
第一完成人:基础医学院秦丽华
潮热是围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特异性症状,约85%的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潮热,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警示灯”。既往研究表明,围绝经期潮热的发生与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POA)的功能异常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业界急需探究潮热的发病机制及探寻新干预靶点以缓解围绝经期女性的痛苦。该项目团队深入研究了引发围绝经期潮热的机制及参与其中的分子靶点,创新性发现并阐明了低雌激素引发POA区谷氨酸能和GABA能神经元数量及功能异常以及LC—MnPO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NE通路和DRN—MPA中GABA能神经元的5-HT通路异常的机制,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控散热和产热的功能失衡,最终触发潮热症状,出现外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的具体机制。另外,筛选并验证了中枢Glul、Vglut2、GAD、TPH2、MAOA、ADRα2A、5-HT1AR和TRPM2以及外周RTN和MLCK等重要分子靶点在潮热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后续临床验证后有望成为潮热的新干预靶点。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团队已经对分子靶点完成了动物层面的验证,临床研究团队积累了较大的患者群体,建立了围绝经期患者标本库以及MHT电子病历随访系统,在管理潮热危险因素以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建立了患者的外周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库,为分子靶点的后续临床验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临床团队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挖掘并提出围绝经期相关疾病的临床问题,与基础团队进行交叉互融,互补式推进解决临床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有望缓解围绝经期女性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项目主要完成人:秦丽华、白文佩、贾静、张海澄、王珂、闫军浩、王文娟、孙艳荣)
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项目: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对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机制及营养干预研究
第一完成人:公共卫生学院许雅君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早期不良环境因素暴露呈现浓厚的时代特点,其对个体近期和远期健康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明确潜在作用机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对于预防疾病、改善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早期环境因素暴露对母婴健康结局的影响机制及营养干预研究》项目是许雅君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探索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该项目围绕“生命早期不良因素暴露--机制探索--营养干预”这一主线,以生长发育、神经发育/行为和糖脂代谢等健康结局为切入点,重点关注环境有机污染物、植物化合物、农药、大气污染物以及围产期异常代谢状态等因素的单独和联合暴露,通过综合开展体内/外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氧化应激诱导的炎症反应、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和表观遗传修饰改变等是导致不良结局的重要机制,并以此作为依据,靶向开展干预研究,解析核苷酸、特定维生素、植物化学物和生物活性肽的积极干预效果。该项目团队在相关领域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150余篇,并被国内外多篇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参考引用。项目研究成果为生命早期有害环境因素暴露的防御和有效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干预路径的制定;此外,食源性活性组分相关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于婴配粉组分优化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研发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科研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