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艰辛 面向未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练:护佑“阳”妈妈,诞下健康娃
穿越艰辛,面向未来。告别极不平凡的虎年,迎接充满希望的兔年。全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陈练
大年初四,产科副主任陈练副主任医师讲述护佑新冠感染孕产妇的故事。
我是一名产科医生。由于宝宝随时会降临,疫情之下,我们更要随时做好准备,保障妈妈平安、迎接宝宝降生。为了保障母婴安全,在产科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作为医院医疗系统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我铆紧自己努力运转。
2022年11月,北京疫情防控形势复杂,我记录下这样的文字,“2022年11月25日,随着一些同事相继支援方舱,科室的人力越来越紧张,为了不被封控在家,我得留在单位过夜”。
所有人在竭力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院内零零散散开始出现新冠感染病例,在最初阶段以疫情流调研判会开启,不管是凌晨2点还是4点,我永远都能透过线上会议的小窗口看到付卫副院长,看到前来中控室的同事们,在每一个病例被上报之后,快速地、自发地集结成一支队伍,各司其职。一场场疫情研判会,大家开始严阵以待,产科更是进一步升级了防护装备,并且重新安排了病房布局、人员分配和物资储备,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疫情形势。即便如此,也没能够阻挡奥密克戎的步伐,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感染孕产妇出现。
那是12月初的一个夜班,孕38+周,胎动减少,先兆临产,合并新冠感染的孕妇收住到了感染疾病中心。凌晨4点,值班的助产士给我打来电话,“患者宫口开3cm,胎心减速,可能需要急诊手术。”
我火速叫上麻醉科、手术室、儿科的同事奔向感染疾病中心手术室。夜色中,“感染疾病中心”几个大字分外明亮,做好三级防护进楼,助产士告诉我产妇的宫口已经开全,看了看胎心监护,查体后,判断可以经阴道分娩。我一边嘱咐让团队准备好新生儿复苏设备,一边准备开始接生。
为阳性产妇紧急做剖宫产手术
麻醉科、手术室的同事在一旁监测待命,儿科医生保驾护航,这位准妈妈非常配合,宝宝平安降生,哭声响亮,新冠感染“阳”妈妈顺利诞下了健康宝宝。
走出手术室,穿着三级防护服的我看到天边已经泛白,正准备在办公室椅子上休息一会,又接到了二线电话,“陈老师,又一个发热38度,抗原阳性的产妇,孕34周,胎心基线高,频发胎心减速,不能等了!”
听到“不能等了”,一瞬间疲惫刚刚席卷过的身体,又条件反射地站立起来,我对着电话说“接着收感染疾病中心,准备手术。”
又把兄弟科室的同事们都叫回来。产妇体重大,既往做过子宫肌瘤剔除术,下腹留下了纵切口,打开腹部,发现腹腔内部肠管、大网膜和子宫像“蚕茧”一样交织粘连在一起。
我戴着N95口罩和防护面屏,不断呼出的热气在面屏上凝结成了水珠,又顺着面屏往下变成了水痕。我示意同事帮着处理水痕,也意识到这是一场“硬仗”。经过1个多小时抽丝剥茧般的手术,伴随着早产宝宝的啼哭,手术成功。
新生总是好的,但疲惫也是真的!
再次走出手术室,我的助手指着窗外说,“陈老师,你看天已经很亮了”。她穿着防护服在感染疾病中心已经待了近10个小时,一眼没合,配合我完成了手术。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脸上,灿烂而温暖。
从那天开始,奥密克戎肆无忌惮,我们接诊的感染孕产妇数量不断上升。
与产妇交流
病房开始迅速调整分区,这个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医务人员减员。50%左右的在岗率,助产士告急,住院医告急,高年资人员下沉,医护工作彼此应援。大家都在苦力支撑,希望能再晚一点“阳”,希望可以撑到队友们回来的时候。我自己也在“阳”后的第四天回到了工作岗位。
黎明前的黑暗
2022年12月,我们完成了557例分娩,243例剖宫产,30%的感染孕产妇的住院诊治,还接收了10余例极危重症的转诊。
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我们依然在岗位坚守着,努力做好最有力量的产科守护人。
(北医三院 陈练)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