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临床伦理、弘扬职业精神:第十六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在北大医学部举行

2023年10月21至22日,第十六届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医学与哲学》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协办。会议以“案例分析”和“临床伦理”为主题,围绕临床大夫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讨,并开设“生殖伦理”、“急诊伦理”两个分论坛和学生分会场。二百多位中外学者、临床医生、伦理学专家、医院管理者、高校教育管理者与医学生等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今年,时值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在本届研讨会的开幕式上,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畅谈了她对医师职业精神内涵越来越深入的理解,明确了医师职业精神与医学伦理、卫生法、医学史等医学人文学科的关系,肯定了团队长期以来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强调多年来中心始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把培育学生作为中心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将来中心的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加强与学生工作的联系、加强理论研究与育人实践的联系。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主任丛亚丽回顾了中心发展历程和历届研讨会的情况,向支持中心发展的各方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介绍了目前中心与临床医院合作开展临床伦理研究和教育的情况,展望了研究中心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她特别感谢了已85岁高龄的李本富教授,李老师是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的创办者之一,也是创立中国医学伦理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曾长期担任我校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华医师协会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北医和中国的医学伦理学、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研究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二级巡视员徐长顺在致辞中,首先感谢研究中心和医学人文学院在过去几年中对22家北京市市属医院人文工作提供的全方位的、高水平的支持,强调了医师职业精神、医学人文在医院高质量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徐善东代表学校对第十六届研讨会的召开和中心成立十五周年表示祝贺,指出加强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推动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学校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今后也将继续支持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的发展。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玥对与会领导、专家与同仁致以欢迎和祝福。她指出,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与各兄弟院校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教育工作,并连续举办了15届的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组织成立了“中国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发展联盟”,已成为医学人文学院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医学与哲学》杂志常务主编赵明杰对医师职业精神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总结,对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强调《医学与哲学》将继续全力支持医师职业精神的宣传和发展。《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也表达了对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国际著名卫生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萧庆伦做了题为《如何重建医师道德》的学术报告,认为医师道德对社会制度和治理都很重要,它直接影响人民的福祉和医保的持久性。他回顾了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历史,认为医师最基本的追求应该是为人民健康和病人着想,用合理的资源维护人民健康。要加强对医学生的道德培养,要挑选医德优秀的资深医师和医院领导为年轻人做榜样,要把医德考核作为医师晋升的一个方面,同时改善医师的“阳光”薪酬,把评估医院是否为人民的福祉为重点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在临床伦理案例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医政事务部贾英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李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梁立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尹秀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赵燕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韩彤妍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博士后徐靖仪分别就误诊、病人提出治疗方案、送红包、下班来了新患者、治疗意见不同、公众健康受威胁、药品有提成、医疗责任分配共八个案例进行了详细讨论,并分析了可能的选择和相应理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赵铁夫、马涵英、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彭迎春、北京积水潭医院主任医师赵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王静、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徐京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务处郑秋实、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睢素利,分别对以上八个案例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回应。

研讨会第二节“临床医学伦理学——急诊伦理”由王静主持。赵斌分享了自己对急诊医疗资源分配问题的思考,认为一个有组织、有效率的急诊科,是医院综合救治水平的直接体现,指出了高龄慢病患者滞留、急诊抢救资源占用、双向转诊机制不通畅的现状,并提出了政策为先、严格入口、拓宽出口的解决对策。王静通过三个急诊患者的生命支持治疗临床决策相关典型案例,就急诊患者的临床决策与授权委托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急诊患者人群、医疗决策的特殊性、紧迫及其面临的挑战,认为在诊疗的知情同意过程中仍当以人为本,以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为先,厘清代理决策路径,争取患者最大获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姝,结合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急诊医护人员中职业倦怠的特殊性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她自己对职业倦怠解决策略的思考。赵明杰和中华医学会伦理学分会对外交流学组李康分别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发表了自己对急诊伦理的看法。

研讨会第三节“生殖伦理”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闫婕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王益勤主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院长张元珍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史、分类开始,就不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选择讨论了技术之内和技术之外可能出现的伦理冲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严杰通过单身女性冻卵、胚胎继承、人工授精子女的知父权、卵巢组织冷冻等相关案例,从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角度讨论了生育力保存伦理管理与政策法规。闫婕以“瘢痕妊娠”为例,从信息告知的限度和孕妇意愿尊重程度这两个伦理维度,讨论了孕妇意愿在医疗决策中的影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陈倩讨论了胎儿医学中的伦理,并分别就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遗传咨询、胎儿宫内治疗、母胎医学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原则。王益勤从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存选择的伦理争议和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生育力保存应遵循的伦理原则这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主编王明旭和北京协和医院副研究员谢静分别对以上五个关于生殖伦理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做出充分肯定。

在21日的学生分会场中,同学们围绕医师职业精神、医患关系、医学科普、医学实验、辅助生殖、动物伦理、疫苗接种、叙事医学、儿科伦理、临终关怀、整形美容、精神医学、道德创伤等议题汇报了他们的学术论文和实践项目。睢素利、尹秀云、彭迎春以及《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殷晓丽作为点评专家,对每个报告做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在座的师生们就各个报告展开的激烈讨论和问答环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丛亚丽也从宏观的角度谈及了她对医师职业精神与医学教育、良心反对与道德创伤关系的思考和理解,并对同学们的提问作出了回应。最后,各位评委老师也对每个团队进行了打分评估,评选出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由中心办公室主任谢广宽公布获奖名单、颁奖,并进行了会议总结。

论坛之余,本次研讨会也特别举行了中国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发展联盟学生代表交流座谈会,组织与会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史展,参加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学生会的特色活动,并共同讨论学业科研、实习实践和职业规划,促进了不同医学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

最后,丛亚丽致闭幕词。她认为,本次研讨会聚焦临床伦理、急诊伦理和生殖伦理,通过临床案例的方式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由一线临床医生参与其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尝试,这种模式应该延续到下一届的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的举办中。同时,她强调,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在引领我国医师职业精神发展和推动医学事业进步上的关键作用,应该主动地明确自己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而非被动地参与其中。此外,她还鼓励大家将自己丰富的临床伦理主题的思考形成总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和深化,以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北京大学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 张琨 谢广宽)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