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调查研究 助力科技创新——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全新亮相

“赵老师,你们科学家做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与公司的有什么区别呢?”“你这个问题让我压力山大呀!”全场一片笑声……

这有趣的一幕,发生在3月23日第127期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现场。时隔三年,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终于重启了线下会场,邀请到基础医学院赵东宇研究员与广州实验室于京佑研究员分别带来题为“前列腺肿瘤的致癌基因挖掘和机制研究”“以毒攻毒:浅谈强生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之路”的精彩报告。同时,沙龙通过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官方微信视频号“北大医学科研”进行全网直播,现场及线上的近400名观众同步参会,与两位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线上线下的观众们还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反馈调查问卷,为沙龙的组织工作建言献策。

第127期青年科技沙龙现场

这是医学部科研处响应党和国家“大兴调查研究”要求,贯彻落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根基”精神,探索以科研管理创新服务科技创新的一次新尝试。

“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由医学部科研处与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北大医学青年科研工作者自发建立的学术组织,以下简称“青科联”)共同设立,旨在建设新时期跨学科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动态宣传青年才俊最新科研成果,推动紧密围绕医学问题的基础科研交叉合作,开创多学科联合攻关、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已经邀请到3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及青年学者(含一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院院士),在医学、生命科学、化学、工学、信息科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近60个学科方向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极大活跃了北大医学校园学术交流氛围,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合作。

从沙龙的筹备和创办阶段开始,医学部科研处就一直坚持从科研工作者实际需求出发,以调查研究和实践经验为指引,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创新组织形式,力图让沙龙惠及更多科研工作者。

2016-2017年,通过召开会议、邮件调研、个别访谈的形式,科研处完成了20余次调研和讨论,与北大医学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科研管理人员、青科联会员等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确定了沙龙的“大师讲堂”“人才成果展示”“跨学科交叉研讨”“科技服务”“帮扶计划”“医学史与人文”“健康生活”七大栏目;在青科联众多骨干学者的大力支持下,以每周一期的高频学术活动迅速获得了北大医学师生的高度关注和认可。2018-2019年,为响应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建设需要及各附属医院的切实需求,通过附属医院轮流协办、安装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形式,将全部6家附属医院及首钢医院、深圳医院、航天中心医院等共建、教学医院纳入沙龙学术交流体系,显著提升了临床医院和医学部、校本部的交流效能。2020年以来,针对新冠疫情的影响随机应变,将沙龙改为以腾讯会议的形式线上举办,沙龙内容对全国观众开放,扩大了北大医学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各附属、共建、教学医院协办沙龙和远程直播

往期线下及线上沙龙(部分)

新的一年,为破除因持续举办线上会议而逐渐显现的观众观看会议的完播率下降、学术讨论热度与深度明显低于线下会议等痼疾,医学部科研处再次求变,在多方征集报告人及线上观众的意见后,决定以“线下会议+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开启沙龙,既保留线上会议参会灵活、影响面广的优点,也满足广大师生深入交流、寻求合作的迫切需求。同时,每期沙龙结束都会邀请观众填写调查问卷,对报告进行评点打分,并对沙龙未来的报告主题和组织形式提出宝贵建议。

新举措一经落地,效果凸显。第127期沙龙会后观众反馈热烈,对两场报告给予了100%的好评,提出了讲座视频回看学习的需求,并建议沙龙组织更多临床相关、癌症、干细胞、表观遗传、单细胞空间转录组等前沿热门领域的学术报告。在征得报告人同意后,本期沙龙的讲座视频将在“北大医学科研”微信视频号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回放,以满足因临床工作、上课等原因无法参会的科研工作者的学习需要。

未来,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将坚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摸透、竭力满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实际需求。同时,欢迎各单位与科研处开展更深入的沟通合作,共同用好“北大医学青年科技沙龙”学术交流平台和“北大医学科研”直播平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北大医学学术交流环境,助力医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科研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