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召开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

为深入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进一步促进医院高质量科研发展,2023年9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在陆道培学术报告厅召开。

中国工程院董尔丹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樊建军副处长作为特邀嘉宾莅临会议现场,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各科室负责人、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等参加会议。会议由科研处申占龙处长主持。

王建六书记在动员讲话中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代表一个医院基础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各学科带头人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为抓手,明确学科发展定位,梳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凝练前沿科学问题,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学术难点、热点兼顾临床实际需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工作为契机,促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樊建军副处长在致辞中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承担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北京大学医学部将成立基金工作专班,为每家医院配备对接人员;与医院科研处密切协作,形成医学部、医院、科研处、申请人四级联动和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有序高效地推动基金申报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赵翔宇副院长对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流程和具体服务举措进行介绍。报告对医院2023年1月-8月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医院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按照“三级联动”、“四个层次”、“六个节点”精心组织,充分沟通,信息共享。通过系列举措,做好申报动员及培训、协助标书完善、一对一全程辅导等全过程服务,提升申报质量。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副所长代表科室作经验交流。他指出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金申请应该重视创新性、聚焦研究、精益求精;针对成果较少的年轻学者,学科应加强支持和帮助;同时重视交叉合作,增加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的学术互动,形成学科良好的科研氛围。

妇产科孙秀丽主任代表科室作经验交流。她指出学术带头人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组管理及研究方向把控,做有组织的科研;注重员工潜力的开发及科研热情的培养,对于优秀人才实施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人才积极性。

中国工程院董尔丹院士做总结发言。董尔丹院士强调,基金是同行评议、价值判断、科学活力的表现,科学研究应抓好人才、项目和基地三要素。董尔丹院士解析他所理解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表示,医院以“北京大学”为“姓”、以“人民”为“名”,一百零五载光辉历程贮藏了丰富的底蕴,大家应订好“时间表”,找准“路线图”,通过丰富的科研成就让这座“宝库”更受瞩目!

本次会议始终紧密关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方向,聚焦医院科研的现状,全面总结了医院在前八个月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医院科研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对医院未来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基金申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部署。通过本次会议,全院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担当作为,以问题为导向,认真谋划医院高质量科研发展。

【延伸阅读】:

截至2023年8月,医院共获科研总经费1.6亿;牵头申报科技部项目共10项、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4项、参与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47项,较2022年提升31%,并且连续两年联合申报并获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姜保国院士、王俊院士);北京大学邱晓彦教授与医院3位学术带头人(申占龙教授、何菁教授、饶慧瑛教授)联合申请的教育部免疫相关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正式获批;首都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通过初审的项目数目高于兄弟医院;临床试验项目合同金额近1.37亿元,较2022年全年增幅8.7%。

医院专家分别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等7项科技成果奖。郭卫教授、刘健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胡大一教授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终身成就奖;刘玉兰教授、冯艺教授获五洲女子科技奖。共获授权专利114项;签订转化合同金额1430万元,较2022年全年提高1.86倍,其中姜保国院士项目转化金额700万元,黄晓军教授项目转化金额600万元。共签约院企联合研发平台累计4000万,其中王俊院士2000万元、韩芳教授1000万元、周城教授1000万元。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中,医院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全国第18位,北京市第6位。2022年度综合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16位,北京市第6位。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名,2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名,29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0名。其中,血液病学和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病学学科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2位,心血管外科学和内分泌病学与代谢病学学科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9位,眼科学和胸外科学学科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10位,保持着领先的学术地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