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艰辛 面向未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梁超:感染高峰时,发热门诊的一天

穿越艰辛,面向未来。告别极不平凡的虎年,迎接充满希望的兔年。全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梁超

大年初三,感染疾病科梁超护士长讲述感染高峰下,发热门诊的一天。

生物钟越来越准,闹铃前5分钟我准时醒了。习惯性顺手摸到枕边的手机,关闭闹钟,打开科室工作群内的每日工作量表,眯眼看着前一天的工作量统计:突然发现有两个头像在共享文档上闪烁,定眼一看是沈宁副院长和感染疾病科路明主任。我们每天的工作始于看工作量表。

2022年12月26日7:40,我准备穿防护服进诊区,白班护士陆续来到清洁区,大家一边熟练地穿着防护服并按照规定互相检查是否合格,一边交流白班可能遇到的工作。今天分诊岗的李静说“120”再来真没地方了,我说院里新开2个呼吸亚重症病房,估计昨日留观的十几个病人能快速收治,再来120我们也能有空间。

指导护士完善护理记录

自2022年12月8日政策放开以来,发热门诊量一路飙升,最高时1200余人次,是平均量的6倍之多,急救车送来的重症患者也是翻了几倍。一早见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发热门诊叫做发热急诊可能更为贴切。

8:00早交班,夜班组长刘宇是个一米八多的男护士,虽然年资不高,但平时干活干净利落,大家习惯叫他宇弟。隔着防护我也明显感觉到宇弟的疲惫;他仍然努力提高嗓音、细致认真地交接了全天工作量、诊区情况以及留观患者数量及病情,留观患者数量14人。大家最近都是高强度的6天工作制,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交班最后,我再次和大家强调了关于患者安全及个人防护安全,同时鼓励大家坚持,我们目前诊疗量已出现下降趋势,再坚持坚持就会有曙光,并且转达了昨日护理部李葆华主任对大家的慰问和鼓励。

交班结束,大家迅速进入各岗位接替夜班护士工作,诊区内人流密集,分诊处、采血室、输液室都有排队,但各岗位护士们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秩序井然;护士手中工作不停,同时也认真地做着指导工作:“分诊后往里走挂号室挂号”“按压穿刺点5-10分钟”“不要自己调滴速”“稍等一下,很快就是您了”……对讲器里传出清晰洪亮的话语。

检查抢救药品

10:00巡视完毕发热诊区,我赶紧前往二层的感染疾病科病房。作为护士长,我管理着发热门诊及感染疾病科病房,是2个护理单元,隔日交替参与早交班。看着满屏的中央监护仪屏幕,我更想称呼我的病房为“感染疾病科ICU”。

之前被各种仪器设备填满小库房,现在已是空空如也。这不得不感谢医学工程处的老师们,在我们需要各种设备的时候,他们都能第一时间提供并调试到位,目前我们科有25台监护仪、6台呼吸机、50余个氧气表、几十台微量泵、输液泵在正常使用中,这些都离不开医学工程处老师们的大力支持。这个点是病房治疗的高峰期,主班老师敲击电脑键盘和鼠标的声音不停、3位责班护士推着治疗车正在快速穿梭在各病室间完成上午的治疗工作。

主班老师抬头突然看到我眼中充满期待地说:“1床上机的患者下午1:30转ICU,要带呼吸机、监护仪、急救药箱……”“我来转这个转病人吧,1:00我来做准备工作”我接过她的话。主班孙羽老师有20余年急诊工作经验,我有着10年ICU工作经验,两人都深知危重病人转运风险。

转运工作一拍即合,由我亲自参与转运。

感染疾病科主任路明调整呼吸机参数

这时,路明主任开始查房,我和他共同查看了几位重点患者,路主任调试了部分呼吸机参数,我和责班护士们共同完成了18床的俯卧位通气,同时指导了几位卧床患者进行踝泵练习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转眼时间已到中午,快速出诊区吃个午饭,立即返回准备转运设备:转运呼吸机、氧气、监护仪、急救药箱。准备完毕,联系转运通道电梯,1:30准时转运,10分钟后顺利到达呼吸ICU病房,圆满完成了主班“布置”的任务。

下午发热诊区诊量增加,我在诊区忙到5:30。出诊区时外面的天已黑。防疫政策改变以来,我们每天的工作量陡增。感谢护理部紧急支援人力帮我们度过难关,每日工作匆匆忙忙,但充满意义。

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迈着有些沉重的步伐,向前走去。

无论是工作在当时疫情的暴风眼武汉,还是工作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发热门诊,以及现在经历的发热就诊高峰,三年了,真的有点累了,亏欠家人也有点多了。希望疫情能快点过去。

2023年是农历兔年,也是我的本命年,希望新的一年能恢复到平静的生活,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还我许诺给护士团队三年尚未兑现的大餐;希望三年都没能回家的外地同事回家和父母过个团圆年;希望自己2023可以带媳妇孩子看大海、看火山、看草原。

(北医三院 梁超)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