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描绘未来——首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召开

春风和煦,春意盎然。2023年4月1日-2日,首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在京圆满召开。论坛以“在医学博物馆事业中汲取中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为主题,共同研讨医学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积极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

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于4月2日上午如期召开。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陈子豪、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总编辑冯智勇、北京大学档案馆副馆长王洪涛、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韩英红共同出席了分论坛。人民教育家、中国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曹宏馆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徐江雁校长分别做了演讲报告。分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甄橙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与领导们欢聚一堂,共同畅谈医学历史与医学博物馆文化传承。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首先致辞。肖渊主任指出,医学博物馆以及医学史的研究是最近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北大医学史学科创建于1946年,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自创建以来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和标杆地位,并在最新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A级的好成绩。这些都离不开诸如李涛、程之范教授等前辈大师的带领。程之范教授曾多次提出医学博物馆的构想,得到了北医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响应。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建设起人体解剖学博物馆、病理学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以及多个特别展览如“厚道行医——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百年北医历程”等,在推动医学博物馆建设方面率先做出努力。这些“馆”和“展”更是在推动医学界和全社会重视医学博物馆建设和医学史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的博物馆只是星星之火,医学博物馆建设这一宏观构想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各界更多志同道合之人的帮助与支持。希望本次分论坛能将医学历史与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激荡出一些新的思维,让每位参会的人员都能够从中受益。

作为特邀嘉宾,高铭暄先生讲述了他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史学科的故事。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曹宏讲述了考古和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对未来建设更多的医学博物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河南中医药大学徐江雁校长做了题为《研经考史,追迹文明》的报告。

分论坛圆桌讨论

医学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医学史研究的支撑,而在高校的医学史专业发展中,教学又至关重要。基于此,分论坛专门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

在圆桌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的谷晓阳教授担任主持人,以讨论医学史教学的发展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多位嘉宾参加了圆桌讨论的汇报,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多所中西医学院校从事医学史一线教学的老师们,同与会专家们就医学史教学的发展与挑战展开了务实且激烈的探讨,分享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与困惑,与会的每个人都获益良多。

医学博物馆学生分会场

同时在4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学生分会场:医学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分论坛于北京大学医学部逸夫楼6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潘隆斐主持,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甄橙、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张卫光受邀颁奖、点评,30余位师生参与讨论。本次学生论坛既是为首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获奖同学的提供分享研究成果与授予奖励的机会,同时也是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启动的标志。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甄橙教授首先致欢迎辞,感谢同学们对程之范医学史征文活动的支持。作为主办方代表,甄橙教授为首届比赛获奖学生代表颁奖。甄橙教授认为,程之范医史论文奖作为国内首个面向高校学生的医学史学术比赛,为所有对医学史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了切磋交流的平台,截至去年九月,共动员4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子参加,在学术界取得一定影响。甄橙教授希望把程之范医学史打造成常青树品牌活动,通过征文等形式,传播程先生的治史思想,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医学史写作与研究队伍中。

首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本科生郑琳报告的题目为《自行车脸:一种女性疾病的兴起与消失》。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本科生殷钰喆报告的题目为《路德维希·古特曼:神经专家与残奥运动之父》。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刘琪彧报告的题目为《莫扎特死亡之谜:从荒诞到科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陈腾做主题汇报《从医书到善书:“达生文本”的早期出版史》。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晓辉报告的题目为《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早期临床试验的发展》。

在自由讨论环节,在场学生踊跃提问并交流自己关于医学史的研究兴趣,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受益良多,对参加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活动跃跃欲试。

最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作分论坛总结。张卫光教授鼓励同学们不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应当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广泛的兴趣,有所尝试。他用一句有哲理的话作结——“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医学史不仅为广大医学生提供了别样的角度认识世界,同时也为所有医疗从业者打上了一束照进未来的光芒。

北京医学博物馆历史文化和传播创新研究分论坛

在分会场逸夫楼620会议室,进行了第四项议题关于“北京医学博物馆历史文化和传播创新研究”的汇报与讨论。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甄橙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刘静老师、首都医科大学的谷晓阳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孙灵芝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解博文老师,分别代表各医学院介绍了各自机构的医学博物馆文化研究情况,分享了各自医学博物馆的收藏和展示内容,以及如何通过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活动来推广和传播医学文化。

会议最后进行了自由讨论,旨在促进医学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推动医学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结语

研究医学史,不只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将来,为了医学精神的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022年7月,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中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总书记的指引和重视下,近年来医学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中医药博物馆,还是西医博物馆都有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值此之际,医学历史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意义重大,为将来更多医学博物馆的建设与医学史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李婕、吴子婧、胡云天供稿,甄橙修改)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