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驱动质变·聚力共谱新篇——医学部召开北大医学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东风归,春信至。2023年3月12日,北大医学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于医学部科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本次高峰论坛以“教育、科技、人才”为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北大医学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要集会。
主会场
分会场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顾金辉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人力资源开发处翟建民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科教育处夏韶华副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张锦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汤超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院士。同时,多位医学部副主任,各学院、医院党政负责人代表,医学部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基地平台、实体机构代表,青年人才代表共约280人线下参与本次会议。
战略擘画,引领未来——领导致辞
本次会议邀请到政府部门领导、校领导为北大医学新医科建设把脉指导,为未来发展提出期许和建议。乔杰常务副校长做开幕主持并致欢迎辞,她指出医药健康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力量,北大医学恰逢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以来,北大医学贯彻国家“新医科”建设理念,践行“临床医学+X”战略,集中力量布局并获得了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智慧药物平台、前沿科学中心等发展资源,进一步加强常态化多学科交流文化建设、推进学院医院新体制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设计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向未来,如何能够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如何能够在国家擘画的科技创新宏伟蓝图中做出北大医学的生动实践是全体北大医学人在发展新征程上需要作出的深刻思考。
乔杰常务副校长致欢迎辞
张锦副校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北大医学与工学长期以来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就新医科、新工科未来进一步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战略意见:一是要强化问题导向,以临床难题、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精准把握医工交叉的靶向位点;二是要加强统筹整合,不断提高医工交叉的组织化程度,以有组织科研突破科技攻关瓶颈;三是要深化南北联动,切实打造医工交叉的战略纵深,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和在地优势,为交叉融合提供无限可能。
张锦副校长致辞
翟建民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北大医学举办本次高峰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国家发改委一直高度重视新医科建设:聚焦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优质医学院校建设;聚焦交叉融合,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顶端优势,大力推进医学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新医科未来的建设道路上要深化科教融汇,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推动原始创新;要深化医教融通,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生命健康;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翟建民处长致辞
顾金辉副司长在致辞中指出,北大医学在医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临床诊疗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和悠久的传统,是我国医学教育和科学发展的引领者。他为新医科未来建设提出六个期待:一是瞄准健康需求,切实以解决我国人民健康需求为宗旨开展医教研工作;二是强化问题导向,进一步以疾病“防诊治康”科学问题为牵引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三是集成优质资源,聚焦开展高质量医学原始创新研究;四是改革评价导向,建立“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元价值导向的医学科技评价新标准;五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人才发展、培养、使用、引进、激励等环节持续优化;六是改革科研立项,推动政策扎实落地,持续优化卫生健康行业的创新生态。
顾金辉副司长致辞
韩启德院士在总结致辞中首先肯定了北大医学近些年在“双一流”整体建设中取得的卓著成绩,同时也深刻地指出,着眼世界北大医学仍然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他对北大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一是要牢牢恪守医学本质。医学基础研究要坚守服务医学实践、服务国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大医精诚”初心,切切实实在防病治病、健康促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重点突破。北大医学学科建设要整体加强战略思考和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重点突出”,目前已在顶尖学科发展方面有所思考和布局,未来仍要进一步聚焦,在凝练防病治病、健康促进的重要问题上下功夫,发挥组织力量解决问题。三是要紧抓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为人才成长发展创造“人尽其才”的良性生态环境。
韩启德院士指出,促进医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卓越的医生科学家,其培养模式需要“两头顾、两手抓”,一端要加强基础性医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一端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结合了以上两点,为一线医生创造培养新模式,使得医生带着临床实践问题进入实验室,切实提升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最后,他对该项目经多年筹划最终落地启动表示欣慰。
韩启德院士致辞
巅峰聚首,论道明志——大会主旨报告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宁光院士、汤超院士、王嘉东教授围绕新医科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宁光院士的报告题目是“新医科拥抱第三次医学革命”,他深入探讨了计算机科学在未来可能将对医学模式带来的又一次新变革,并指出新医科建设要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问题,以新医学理念、新科学技术、新医学人才为动力,强化技术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推动医学发展。
汤超院士的报告题目是“医学:学科交叉无尽的前沿”,他指出医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以基因编辑、重编程干细胞等颠覆性技术的产出为例强调了学科交叉对“0到1”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未来医疗健康的跃迁式发展需要在数据的共享积极性、共赢模式、评价体系、机制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进而推动现代医学纵深发展。
王嘉东副主任从北大医学学科目前的布局和定位出发,介绍了北大医学在顶尖学科布局、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等方面做出的布局和推进,对标国际顶尖水平提出北大医学新时期发展目标,明晰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关键性动力与未来发展路径。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
人才为本,未来可期——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启动
一流学科建设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本次大会恰逢植树节,“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会议特别设置“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启动环节,多位领导分别为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项目入选者、项目合作导师颁发项目证书、导师聘书。乔杰常务副校长、顾金辉副司长、董尔丹院士、翟建民处长、吴虹教授、汤超院士、夏韶华副处长共同上台正式启动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启动仪式环节
同时,该环节邀请到临床科学家培养导师代表吴虹教授、张泽民教授、喻俊志教授做代表发言、报告,展望项目未来发展。“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希望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入选者能在项目的助力下向着未来医学学科领军人才的方向不断前行。
临床科学家导师代表发言:从左到右,吴虹、张泽民、喻俊志
内涵为蕴,出新为常——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高端对话
高端对话由王嘉东教授主持,董尔丹院士、杨尹默院长、万有教授、黄晓军教授围绕“未来学科布局、基础研究与有组织科研、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组织人才培养和引进、研究型医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主题提出真知灼见和战略思考。
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高端对话环节
审思明辨,共谋发展——学科建设专题研讨
下午论坛环节紧扣“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环境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会议由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明教授主持。医学部学科办崔庆华副主任、科研处王坚成处长先后做“北大医学高质量数据库建设”、“校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规划”主旨报告,临床学系代表以及基地平台、新体制中心负责人展开广泛研讨。
主题一报告与讨论
同时,会议聚焦医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邀请百洋医药付钢董事长、京东健康智能算法部王国鑫负责人、光华管理学院张影教授、药学院焦宁教授展开学科与企业的对话,就生物医药健康创新产业关注点、卡点以及破局点进行深入探讨。讨论现场气氛热烈,过程中医学部王维民副主任、肖渊副主任分别就医学教育新模式、创新转化生态系统构建提出重要观点。
学科企业对话
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环节,大会邀请了CellPress资深编辑王怀桔博士做题为“Publishing with Cell Press”的报告,并同来自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就高水平文章投稿和发表等相关问题展开交流。会议最后,多位教师代表就学校如何更好地帮助青年人才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讨环节
刚刚度过办学110周年的北大医学一路走来,矢志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信心绵亘其间、越发坚韧。本次高峰论坛是北大医学学科建设再次聚焦发展目标,明晰前进道路,细化具体措施的重要会议。北京大学新医科建设必将乘着党的二十大东风,加强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征程奋勇前进。
(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