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侨联举办第五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

4月13日下午,北京大学医学部侨联第五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在医学部会议中心举办。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二级巡视员徐伟,北京市侨联兼职副主席、海淀区侨联主席石岳,北京市委统战部侨政处处长黎贤林,医学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莉鑫,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军为、副部长陈子豪,国际合作处处长孙秋丹,人事处副处长杨永,科研处副处长樊建军,北医校友会秘书长孙莉莉等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应邀到会,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干部等近百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医学部侨联主席孔炜主持。

张莉鑫代表医学部党委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她强调,医学部归国留学人员层次高、规模大、力量强,在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医学部党委高度重视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创新论坛历经十载的探索与积淀,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了建功立业新时代的重要展示平台。希望归国留学人员用干事创业的“激情”彰显北大医学人的锐气活力,争做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董尔丹领衔的5位优秀专家分享了他们归国奋斗的心路历程。董尔丹以“浅谈医学科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为题,分别从自由探索、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健康需求、医学科研的牵引力,大数据驱动医学研究结构优化三个方面讲解了医学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特点。指出应从牵引力和驱动力两个维度,宏观上优化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结构和布局;以疾病负担和社会需求作为牵引力,以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作为驱动力;以大数据驱动,优化资助管理与决策。

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教授以“一份传承,一份责任”为题讲述了在国内学习成长、到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学有所成应邀回国建立同位素实验室、坚守科学精神的经历。她表示,放射性药物和核医学设备的自主研发对于中国核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中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益,并且所做之事在美国做不成、做不了,这是个人从美国留学后回到中国最重要的收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教授以“从临床走向科研”为题向大家讲述了从湘雅医学院、阜外医院到耶鲁大学、再到北医三院的研究和工作经历。他表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团队的合作,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行,需要团体智慧、集团军作战,做好科研的组织体系化,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自我的发展和进步在于不断自我挑战和突破,做研究和做临床都需要坚持奋斗,在工作中永争第一、争取唯一。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主任汪贻广教授长期从事智能纳米药物递送和疾病的诊疗研究,曾在美国接受过博士后训练。汪贻广分享了他发展独特的纳米技术,特异性识别和响应病灶部位的微环境,实现疾病的精准成像与靶向治疗等重大成果;回忆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年轻人的扶持和鼓励,学校和学院对课题组的支持与培养。认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向上的研究队伍在个人成长发展中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庆介绍了深耕中国胃癌高发区、构建胃癌防控新范式的经历。他曾在哈佛医学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布朗大学做研究工作,回到祖国从事医学研究,包括论证胃癌预防手段可行性,指导构建“本土化”胃癌预防策略,筛选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高危人群指导建立“精准化”胃癌防控模式等,期望未来能够建立个体化、智能化、本土化肿瘤防控新范式。

北京市侨联HiCool大赛项目总监李莹就HiCool创业大会进行了宣讲,介绍了活动背景、使命、参赛流程和奖励机制,鼓励医学部归国留学人员、海外校友积极参与支持。

在论坛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围绕学校建设、学科发展及个人成长提出了建议。

徐伟祝贺本届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成功举办,肯定了论坛参会人员层次高,内容围绕专业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侨界人员的归国留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部侨联侨务工作丰富多彩,侨务工作与自身业务结合得非常紧密,专业技术与侨联工作两不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他指出新侨的工作非常重要,从中央到基层都非常重视新侨工作,新侨的舞台越来越大,新侨工作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石岳代表北京市侨联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参与论坛的各位专家和留学人员表示衷心地感谢。她表示,北京大学医学部侨联归国留学人员创新论坛已成为医学部侨联调动新侨海归积极性、展示科研及工作成就的重要品牌活动。希望医学部侨联积极沟通联络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发挥好联系新归侨和归国留学人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持续关爱老侨、诚挚服务新侨,搭建事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北京市侨联和海淀区侨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支持北大医学部侨联的工作,并感谢医学部党委和统战部对侨联工作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医学部侨联 师晓萌、黄河清)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