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马青变:与时间赛跑的先锋

编者按: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为充分发挥先进集体与优秀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大学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工作。“两优一先”荣誉的获得者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业务骨干,更是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代表。

即日起,北医新闻网对获奖者的先进事迹进行系列报道。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在全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以“常为新”的精神永葆蓬勃朝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守正创新,全方位推动急诊危重病学发展

患者家属焦急的等待和催促,医生护士繁忙的脚步,接连起伏的电话铃声,组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忙碌的交响曲。夜以继、争分夺秒,这里的医护人员一直在拼尽全力挽救生命。

在这样匆忙、嘈杂的环境中,经历着疲惫与艰辛,马青变已经坚守了18年。作为一位急诊科医生,她每日穿梭于不同的抢救中,体会着生命的坚韧,也感叹生命的脆弱无常。她会因为患者得到成功抢救而愉悦,也会因为抢救无效而痛心,但从不放弃一丝帮助患者“向生”的希望。

马青变在急诊抢救室救治患者

忙碌和高压是急诊科日常工作的常态,马青变深知,只有急诊学科更好地发展,才能在危急时刻让更多生命获得挽救。她注重技术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低温治疗和体外心肺复苏术,构建心脏骤停救治体系,使国内心肺脑复苏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病人救治成功率得以明显提高。她还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目标温度管理共识和体外心肺复苏共识,该项成果在国内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马青变为患者开展亚低温治疗

作为急诊科的“掌舵人”,马青变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她带着团队成员“浸泡”在科室里,注重规范与创新,不断加强急诊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学习,深耕细作,搭建了成熟而先进的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大平台,构建了两个特色救治体系,即心脏骤停救治体系和中毒救治体系,急危重症救治成功率达到95%以上。急诊科强化人才梯队建设,马青变尽力为科室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台,注重每个人在医疗、科研、教学上的全面提升,对每个人都悉心指导培育。对于急诊医学,她不断梳理学科方向,明确地提出,复苏医学、危重病学、中毒学、创伤学、灾难与应急、院前急救、急诊医学质量控制等是急诊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切实推动了急诊危重病学的发展。

马青变临床查房

马青变床边带教

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马青变非常重视医学教育,她牵头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首个急诊医学博士点。近5年来,该博士点已培养硕士、博士10余人。

马青变在进行临床技能教学

马青变与学生合影

马青变就是这样以身作则,带领着北医三院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全力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

舍我其谁,关键时刻显担当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一场疫情防控的全民战争在国内打响。按照上级决策部署,北医三院立即行动起来。在医院统一部署下,马青变深扎一线,统筹全局,稳扎稳打,保障急诊患者救治。

医院需要组建三批援鄂抗疫的国家医疗队,她克服困难,从科室抽调出最佳人选全力支持。她根据新冠暴露风险程度,提出了急诊区域红、黄、绿院感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急诊灰色地带、重点人群管理等理念,优化了疑似新冠患者的诊治流程和院感排查流程。这些管理措施帮助实现了在高风险的急诊区域快速准确地筛查出新冠患者。同时,急诊科实现院内急诊患者零感染、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满意答卷。马青变还将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分享给了国内同行。

马青变在急诊科带领团队抗击新冠疫情

抗疫期间,马青变带领团队为约60万人次急危重患者提供急诊急救医疗保障,为疫情期间生命线畅通、医院医疗的运转提供了重大支持和重要保障。同时,马青变还带领团队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疑似和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成年患者院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2022年12月是北京新冠疫情“洪峰”,北医三院日最高接诊急诊患者近1000人次。由于感染人数基数大,高龄、危重症比例不断攀升,许多老年患者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出现了呼衰、肾衰等复杂病情。医护人员相继感染,急诊科在岗率最低只有33%。

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急诊前线工作,马青变和团队实施动态调整策略,全力展开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重症患者的救治,想尽办法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紧急扩容抢救区。原急诊输液室、医生办公室被改造为临时抢救室,抢救床位增加了3倍。

除了负责各单元危重患者的查房工作外,马青变还要每日两次组织梳理患者情况,与各专科沟通危重患者收住院情况,实时腾挪急诊的救治空间,保障急诊接诊通道通畅。为了确保救治质量的“同质化”,她还组建院内多学科救治专家小组,24小时在线会诊,邀请传染病专家和兄弟医院专家分享救治经验、开展用药培训,尽可能提升救治质量和效率,并施行一系列措施保障就诊秩序,帮助科室顺利度过疫情“洪峰”。

奥运保障中的急诊“尖兵”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医三院急诊科派出11名急诊“尖兵”参与医疗保障,包括本部冬奥闭环医疗保障、延庆冬奥村和张家口赛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医疗保障、冬奥滑雪医疗梦之队滑雪医生,并为保障人员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展现了大国医者的形象。

冬奥医疗保障中进行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演练

面对突发状况,应急医疗救援就是在与时间赛跑,节约一分钟就能给受伤的运动员带来转机与希望,而救援时间的高效压缩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马青变深知“科技冬奥”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有力抓手,她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实施了科技冬奥专项“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科研攻关项目,率领团队建立了涵盖核生化损伤应急医学救援及个人防护工作的模拟培训技术,构建仿真生化毒物、核辐射灾难场景,建立全面化、标准化的模拟演练流程,为冬奥会定点医疗机构中参与应急救援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

该科研攻关项目使受训人员的认知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为核生化损伤应急医学救治的规范化、同质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及后备人员保障。

“我属于不服输的性格,探讨问题时更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也乐于和大家分享经验、交流工作心得。”马青变表示,北医三院急诊科的工作和学习氛围跟自己很“投缘”,这也使得她乐于扎根急诊。在马青变看来,急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医生首先具备奉献精神,同时要业务全面、技术娴熟,而且还要胆大心细,关键时刻具有果断决策的能力。

“急诊科有一支年富力强、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队伍,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为救治更多患者。”马青变认为,作为医生,只有意识到每个鲜活的个体对家庭、对社会有多么重要,才能敬畏生命、不断成长。

人物简介

马青变,中共党员,现任北大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青变在工作中守初心、担使命、慰人心,时刻展现医者担当,用奉献为生命增加厚度。率先在国内开展低温治疗和体外心肺复苏术,构建心脏骤停救治体系及中毒救治体系并积极推广,让众多病患重见曙光。马青变是危重病人生命的“守护者”,牵头制定国际国内指南共识10余部,行业内影响力强,带领学科进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新冠疫情期间,马青变作为守护医院前沿阵地急诊科的“掌舵人”,疫情防控管理和急危重症救治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抗疫3年期间,她带领团队为60余万急危重患者提供急救,确保了生命线畅通。她牵头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应急医学救援保障,被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学科带头人。马青变牵头建立了医学部首个急诊医学博士点,筹建急诊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工作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202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她带领年轻的急诊科团队创建了“北京市青年文明号”,担任党支部纪检委员,扎实开展党务工作,强化医德医风建设,与全体党员一道建立风清气正的执业环境。

(北医三院 郭婧博)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