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6名学者被授予“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2023年7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名单。其中,北京大学朴世龙、杨槐、霍勇、余家阔、周永胜、高毅勤被授予该称号。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表彰“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的决定》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生产、教学、科研、科普等工作一线守正创新、自信自立,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批在科技创新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楷模。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授予王奇慧等30名同志“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朴世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第三医院余家阔、口腔医院周永胜以及昌平实验室推荐的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高毅勤等6位北大专家学者获此殊荣。他们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表率,为北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了北大人的重要贡献。

附件:

北大获奖人介绍:

fba9f4c29c8e423d8f7f6c490d154520.jpg

朴世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法国原子能中心气候与环境研究实验室(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I’Environnement)博士后工作。2016年获得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 2011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目前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期刊的编委,曾担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朴世龙长期从事全球变化地理学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30余篇,含6篇Nature,21篇Nature子刊,5篇PNAS ;成果被Nature(4篇)、Nature Climate Change(1篇)、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2篇)杂志专文评述,入选“200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7af4590b630b499cbcb5c583d213eeed.jpg

杨槐,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杨槐长期从事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尤其是液晶功能材料的教学、基础和工程化应用研究。提出了系列宽温域蓝相液晶(BPLC)显示材料的特征分子结构的设计思想,首创蓝相温域可覆盖室温的BPLC显示材料;创立了高分子分散与稳定液晶共存(PD&SLC)的新材料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温控调光膜、温敏变色膜、正式/反式/双稳态电控调光膜、智能防窥膜等薄膜材料,实现了上述多种调光膜产品的“中国制造”。作为负责人先后负责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等项目30余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0余项,已获80余项授权。作为第一完成人,2015年和2020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2014年和2016年分别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

5e9c5e8362dd4da491e123922fa49400.jpg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冠心病介入技术)主任,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亚洲心脏病学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心血管病学专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霍勇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工作,是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超过1.5万例次,负责全国心血管介入技术规范和全国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连续15年牵头国家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中的心脑血管研究,牵头制定国内外临床指南/共识44部,主编学术专著88部。在JAMA、JACC等杂志发表SCI文章418篇,发表中文文章613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省部级奖6项等。

26e211c9a427491e82ce41d562a06ac7.png

余家阔,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膝关节外科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运动医学分会创始主委,老年运动医学香山科学会议创办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无源植入物组长(2023年连任),备战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国家队医疗专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第五届编委会关节镜与运动医学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和区域联合重点项目牵头人。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9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74项(发明专利25项)。余家阔研发的系列膝关节微创结构和功能重建产品获3张国药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2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已在临床推广应用。研发的个性化设计3D打印定制人工膝关节正处于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中,与之配套的个性化手术导板已获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两者一起被纳入国家工信部首批增材制造典型应用场景名单。

3c8415d973f14d56a72cd7bab923c6b5.jpg

周永胜,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口腔修复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口腔修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口腔修复专科联盟主任;兼任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党委委员/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委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国际数字牙科学会理事、国际口腔种植学会国际学者培训中心主任等社会职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中华口腔医学科技创新人物,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永胜通过以干细胞、生物材料为基础的组织工程理论技术创新为实现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生物再生性修复奠定基础;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实现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缺失的仿生替代性修复与治疗。领导团队在上述生物材料和再生技术,数字技术、装备的创新研究、转化推广应用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70余篇,总被引用5676次,获批国家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和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系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获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成果奖5项;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等省部级荣誉10余项。

07c95575d81445e186f8dcb4a5a0b9b6.png

高毅勤,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曾获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Searle Scholar,亚太理论与计算化学家协会Pople Medal等奖项。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论与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高毅勤从事复杂化学和生物体系的理论与计算研究,在溶液理论、人工智能分子模拟方法和软件发展、蛋白质结构预测、染色质结构组装和分相机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成果。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分子模拟软件包SPONGE和融合人工智能算法的MindSPONGE,同时推出了完全基于国产AI软硬件的高性能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


(北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