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北大医院8篇论文入选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示了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活动入选名单,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的通知》《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工作方案》要求,市科协经征集、推荐、遴选、复核,最终产生209篇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和96家优秀组织单位。北大医院精心组织,成绩突出,尹彦琪、刘旭骏、张月苗、周绪杰、姚伟健、喻小娟、谢文慧、薛瑞栋(按姓氏笔画顺序)等8位老师所著论文入选“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展现出我院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卓越实力;同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北大医院科协)在本次征集工作中表现突出,入选“第十七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征集优秀组织单位”。

作者简介

b27cba9b0ce44ae0b2fa8cb74505bd4a.jpg

尹彦琪,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任职于北大医院肾脏内科。长期从事血液净化用血管通路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的血管通路介入治疗技术。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临床工作专家组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分会介入血管通路学组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心静脉病变适宜技术推广组委员、航天医科肾脏病学联盟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液透析通路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血管学术联盟血透通路青年联盟委员、中关村肾病血液净化创新联盟血管通路健康与护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学术任职;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院校级等科研基金项目,发表多篇SCI及核心期刊论文。

获奖论文信息

Yin Y, Shi Y, Cui T,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aclitaxel-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Dysfunction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 JKidney Dis. 2021;78(1).

获奖论文简介

目前全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约400万人,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必不可少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优选永久性血管通路类型,但AVF静脉狭窄、特别是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可导致AVF功能不良甚至失功,严重威胁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AVF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这一仍未解决的医疗难题,本研究是国内首个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导管(DCBs)治疗AVF静脉狭窄病变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的本领域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之一。研究结果显示DCBs能够提高AVF静脉狭窄球囊扩张术后6个月和12月的一期通畅率、减少再狭窄复发,证实了DCBs优于传统高压球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全文发表在肾脏病学领域Q1区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获得该杂志40周年纪念刊封面推荐配发述评,并已被多次引用,预期可为本领域临床指南的修订提供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该研究的试验器械已获CFDA批准上市,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用于血液净化用血管通路治疗的DCBs。

刘旭骏,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任职于北大医院检验科。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临床检测应用。共发表SCI论文9篇,核心期刊论文4篇,累计影响因子225.6,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Molecular Cancer、Cell Death&Disease等杂志发表文章,获批4项专利。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北京大学青年培育基金等,并参与多项国自然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肿瘤分子诊断委员。获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学术会议三等奖,北大医院科研希望之星称号。

获奖论文信息

Liu X, Si W, He L, et al. The existence of a nonclassical TCA cycle in the nucleus that wires the metabolic-epigenetic circuitry.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1;6(1):375.

获奖论文简介

线粒体三羧酸(TCA)循环的各种代谢中间产物能够参与表观遗传修饰,从而调控细胞核中染色质的功能。我们的研究发现细胞核内存在部分TCA相关蛋白,包括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3A(IDH3A)等。细胞核内CS通过消耗乙酰辅酶A参与调控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而IDH3A通过催化异柠檬酸生成a酮戊二酸(a-KG),a-KG作为组蛋白和DNA去甲基化酶的辅基,参与调控组蛋白和DNA的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修饰对于染色质重塑至关重要,nTCA通过调控表观遗传修饰影响染色质开放关闭状以及靶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将代谢途径与表观遗传调控联系起来,为解释真核生物的复杂性和进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我们对表观遗传机制的理解。

2.jpg

张月苗,医学博士,预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北大医院肾脏内科。研究方向为IgA肾病黏膜免疫致病机制和靶向诊疗手段研究。截止目前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l Sci Rev、Adv Mater、Cell Discov、eClinicalMedicine、eBioMedicine、Kidney Int、Int J Epidemiol、J Infect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13项课题,申请发明专利1项。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荣誉称号。

获奖论文信息

Zhang YM, Liu XZ, Zhang Z, 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new onset kidney disease: a rare event after SARS-CoV-2 vaccination.Natl Sci Rev. 2023;10(5)

获奖论文简介

新冠疫情为全球抗疫带来严峻挑战,疫苗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然而,国际有多例病案报道了在接种疫苗后导致免疫相关肾脏病的发病或复发,疫苗相关肾损伤成为医疗界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借助大规模人群队列对“疫苗后”肾病这一罕见事件进行筛选,通过整合临床、病理、肾组织疫苗蛋白沉积染色、疫苗特异性抗体检测等多层次数据以期对该问题提供新认识。结果发现疫苗并不能直接造成肾损伤,而是可能在个体遗传易感性基础上诱发自身的异常免疫反应致病,并且大部分病程可逆,两者之间的耦合性亦不能除外。本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新冠疫苗肾脏安全性的认识,为我国的防疫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周绪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任职于北大医院肾脏内科。研究方向为肾脏病遗传学机制及临床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牛顿高级学者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等人才项目支持;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0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 Genet、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atol、Autophagy、JASN、Kidney Int等,3篇为国际顶尖杂志封面论文,3篇论文配有述评或主编推荐,成果被写入英文经典专著,受邀国际指南修订2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课题18项,其中国自然5项、北自然重点专项1项。

获奖论文信息

Zhou XJ, Su T, Xie J, et al.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J Am Soc Nephrol. 2023;34(5).

获奖论文简介

本研究是世界上首个急性间质性肾炎(ATIN)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绘制了中国人群ATIN的遗传图谱,发现了易感基因—HLA-DRB1和PLEKHA5,为从基因组变异角度解析ATIN致病机制提供线索;并对HLA实现精细定位,揭示基因型与临床亚表型、临床指标、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预后的关联,从分子分型的角度实现危险分层和精准干预提供依据。论文被JASN杂志2023年5月刊以亮点推荐,并受到正面述评,认为研究研究方法学可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In summary, the well-performed GWAS by Zhou et al. is an essential step in investigating ATIN pathogenesis, suggesting that follow-up genetic studies can provide additional insight);有临床转化价值(the study by Zhou et al. is perhaps a first step in developing the large cohorts necessary to gain insight into ATIN pathogenesis through genetic approaches)。

姚伟健,医学博士,住院医师,任职于北大医院肾脏内科。主要从事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研究。研究生期间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5年作为第一/共同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其中包括Advanced Science (2022年IF="""17.5,当期封面文章)。

获奖论文信息

Yao W, Chen Y, Li Z, et al. 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Identifies a Unique Inflammatory Macrophage Subset as a Druggable Target for Alleviating Acute Kidney Injury.Adv Sci. 2022;9(12).

获奖论文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临床急危重症,死亡率高,但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该研究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深度解析了急性肾损伤中外周血、肾脏,以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动态变化图谱,揭示了急性肾损伤急性期始动和放大炎症损伤的巨噬细胞新亚群,应用小分子药物靶向该亚群,可有效降低急性肾损伤小鼠死亡率、减轻肾损伤程度以及远期肾脏纤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转化潜力,为急性肾损伤提供有效治疗的新靶点。

喻小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任职于北大医院肾脏内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在相关领域曾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

获奖论文信息

Yu, X. J., & Wang, S. X. (2022). Recognizing the true face of noninfectious cryoglobulinemic glomerulonephritis.Kidney international,102(2).

获奖论文简介

本文是喻小娟、王素霞教授对梅奥团队发表的大宗81例非肝炎相关、血清冷球阴性和阳性、肾活检证实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病因、肾活检病理表现及预后分析的述评。冷球蛋白是循环中一种特殊的免疫球蛋白,遇冷沉淀,复温后溶解。冷球蛋白可通过高粘和血管炎机制引起多器官损害,肾脏是最常见受累器官。在梅奥团队的研究中,提出了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诊断标准:①必备条件: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②以下之一:假血栓,电镜下沉积物伴有形结构,血清冷球蛋白阳性。因此基于这个标准,存在血清冷球阴性和阳性的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冷球蛋白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疾病和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在非肝炎相关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中,血液系统疾病是最主要的病因。不同病因治疗手段不同,淋巴/浆细胞增殖相关为杀伤异常增生的淋巴/浆细胞为主,梅奥团队的研究也发现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谢文慧,医学博士,预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任职于北大医院风湿免疫科。主要从事炎性关节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8篇,包括BMJ、Ann Rheum Dis、J Am Acad Dermatol、Autoimmun Rev等权威杂志。担任BMC Medicine、Rheumatology等主流SCI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5项,入选2022-2024年度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多次获国际会议旅行者奖、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年会最佳口头奖、北京大学十佳住院医师、北大医院希望之星等。

获奖论文信息

Xie W, Huang H, Li G, et al. Dynamical trajectory of glucocorticoids tapering and discontinua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commencing glucocorticoids with csDMARDs: a real-world data from 2009 to 2020.Ann Rheum Dis. 2021;80(8).

获奖论文简介

该论文为全球首个传统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csDMARD)背景治疗下激素减停的真实世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对接受激素联合csDMARD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当疾病活动度得到良好控制时,风湿科医师可以考虑停用激素,并且大多数患者在停用激素后未出现短期复发。然而,研究发现临床实践中激素停用时间远长于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时间,提示激素的减停在临床实践与管理指南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该论文发表于风湿病领域顶级期刊《Ann Rheum Dis》并获得杂志当期“Editors’ Choice”,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为唯一研究单位。该研究为激素减停策略的制定和优化激素的临床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学证据,研究发表后国际管理指南也重点强调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尽快停用激素的重要性。

薛瑞栋,医学博士,预聘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大博雅青年学者,任职于北大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及国际癌症研究院。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包括Nature(x2)、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x2)等;获Faculty Opinions推荐,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和“细胞出版社2019中国年度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获奖论文信息

Xue R, Zhang Q, Cao Q, et al. Liver tumou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Nature. 2022;612(7938):141-147.

获奖论文简介

近年来,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系统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对于治疗选择、疗效预测、方案优化及开发新的免疫治疗靶点等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研究首次在单细胞精度定义了肝癌的五种免疫微环境亚型,并命名为TIMELASER分型系统,首次全面揭示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的异质性,验证CCL4+、PD-L1+TAN两个关键亚群的促肿瘤机制,最终通过构建小鼠肝癌模型, 从In vitro,Ex vivo,Invivo三个层面,逐步深入地证明靶向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有望形成新的肝癌免疫治疗方案,并预示针对肿瘤相关中心粒细胞的干预,有望大幅增加免疫检查点有效治疗的患者人群,这些成果为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

“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应征对象为45周岁以下在北京地区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人才(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内容涵盖数理化等基础学科集群、预防与医药集群、临床医学集群、农林集群、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集群、交叉学科集群等十大学科集群。北大医院科协将继续高度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服务工作力度,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北大医院科协、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