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守正创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药学院第五期鹿鸣讲堂举办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导广大药学青年在钻研科学的同时,回望历史、感悟文化,成为心怀家国、胸有大志的荣药青年,北京大学药学院团委组织开展第五期“鹿鸣讲堂”,旨在拓宽同学们第二课堂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024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药学院第五期鹿鸣讲堂于逸夫楼508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勃,为现场近130名同学讲述“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全体师生通过视频“一线中轴传古今”详细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发展脉络。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在场师生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意义有了初步理解,为后续的讲座学习夯实基础。
在讲座中,张勃老师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切入点,结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以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突出普遍价值规定,阐明价值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并指出文化遗产的价值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具体阐释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之前,张老师对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要梳理。通过从金中都的中轴线到元大都的中轴线规划建设,到明清两代都城中轴线的不断变迁,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中轴线的形态、性质和功能变化,张老师生动描绘了北京中轴线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轨迹。
张勃老师深入解读了北京中轴线的三大文化价值。第一,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张老师从“天人一体”“天人相类”“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合一宇宙观,并指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最鲜明地体现在元明清都坚持择中立国和象天设都的原则对都城进行选址和规划设计,都城本身成为人间的宇宙图式。其次,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和位育的理想诉求。无论是宫殿建筑的命名还是空间的布局,都体现了古人对“中和”的崇尚,对天地交泰、阴阳和平、万物繁荣发展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最后,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华民族别异合同的礼乐文明。作为礼仪建筑分布最密集、举行礼仪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北京中轴线以其秩序井然而又和谐统一的建筑布局成为礼乐文明的最好说明。
在讲座的最后,张勃老师着重指出保护北京中轴线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她强调,北京中轴线作为都城中轴线,不仅是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也是中华民族宇宙观、核心价值观、理想诉求的载体,因此保护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对有形建筑的维护,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其文化价值需要得到进一步阐释和传承。
提问环节中,张老师与现场同学就“中轴线”是否具有不同城市的建设可复制性进行探讨互动,针对同学们的疑问,张老师进行了回答,并指出不同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特点,这些不同的元素最终汇聚成城市独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
本次鹿鸣讲堂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为感谢张勃老师的精彩分享,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姗老师代表学院师生向张老师赠送了药学院的文创礼物,并鼓励药学院师生开拓学习视野,丰富文化阅历。
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宛若一曲波澜起伏的乐章,用跳动的音符将古代的智慧与时代的活力串联起来,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滋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
张勃老师的讲座让药学师生在学习与科研之余触摸历史脉搏,感悟中华文化之美。作为学院文化传习的重要载体,鹿鸣讲堂将积极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精神,在丰富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引领广大同学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兼具科学知识本领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新时代药学青年。
(药学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