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之家系列活动:传承经典,教以致新——杨立华教授《礼记·学记》的教育思想专题讲座举办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师者如灯塔,为求知者指引着方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陶冶。为了在现代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教育智慧,助力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6月26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举办了第五期“导师之家”活动,特邀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杨立华教授,带来一场主题为“《礼记·学记》的教育思想”的讲座。
杨教授的报告以《礼记·学记》的经典开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引入,生动阐述了教育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养成,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随后,杨教授从多个角度对《礼记·学记》进行了深入解析,同大家分享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理念。
教育体系:教书与育人并重
杨教授首先谈及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学记》系统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体系完整的教育专著,也是当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宝库。他强调,现代教育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体系,既注重知识传授,又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全人教育。
教师地位:治学与道德的榜样
《礼记·学记》中经典论述“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表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榜样。在探讨教师地位时,杨教授指出,培养人才,关键在教师。“身份自觉”是教师从教的起点。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师生关系:尊重与理解的桥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教师受到崇敬,其传授的知识、义理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杨教授进一步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在于教师的威严和学生的敬重,还在于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共鸣。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教师能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乐趣和动力。这些都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教学方法:传统智慧的现代启迪
杨教授详细讲解了《礼记·学记》中的教学方法。他引用“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阐述教育应具备防患未然、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互鉴等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教育智慧仍然具有极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应当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指导现代教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两个小时的专题报告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杨教授的讲述不仅拓宽了大家的知识视野,更激发了大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活动结束后,师生们仍意犹未尽,围绕教育评价制度、经典原著阅读、因材施教等具体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此次“导师之家”活动不仅为北大医学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也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通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导师之家”系列活动既传递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深邃内涵,更以现代视角诠释了传统教育智慧,激励和引导着我们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砥砺前行。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