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4项成果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
2024年12月14日,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暨2024年院士大讲堂在广州召开,共评选出109个获奖项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牵头的4个项目分别获得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卫生事业管理奖1项。
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设立和主办的全国性医药卫生与健康领域的社会科技奖励,旨在奖励领域内的科学技术成果,鼓励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华夏医学科技奖于2010年启动,现已成功开展14届,成为在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科技奖项。
大会会场
成果简介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胎盘植入性疾病风险评估、创新手术及推广应用
第一完成人:妇产科 赵扬玉
胎盘植入性疾病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子宫切除率达73.3%,死亡率达7%。随着子宫损伤后再妊娠人群增多,我国此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本团队历时近10年,完成了《胎盘植入性疾病风险评估、创新手术及推广应用》项目。开发了国内首个胎盘植入超声评分体系,显著提高了术前诊断率。开创“九步手术法”减少出血及输血量。建立了基于影像的转诊及围术期分层管理策略,开发了“围术期安全核查表”,并推广多学科合作管理模式。2016年体系实施后,单中心手术出血量下降68%~73%,输血量减少72%,子宫保留率超过80%。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多篇文章,被指南和专家共识引用,授权2项专利,培训2000余人,推广至29省数百家医院,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主要完成人:赵扬玉、陈练、魏瑗、王妍、种轶文、王媛媛、张龑、张爱青、石慧峰、史晓明、裴新龙)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心脏骤停全周期救治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第一完成人:急诊科 马青变
针对我国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高发但救治成功率极低的现状,历时10年,阐明预警症状、构建预警模型,CA预测准确性从70%提升至84%;开发超大城市高性价比院前急救人员和AED配置方案,助力院前急救快速可及;打破难治性CA存活率极低的困境,国内率先在急诊开展体外心肺复苏并持续突破,将进门至 ECMO 转机时间缩短至10分钟,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卓越案例;2012年在国内开展首例CA低温脑保护,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全国推广。基于早期预警-快速响应-高质量复苏-复苏后精准管理的全周期救治体系,将CA存活率提升至6.8%,神经功能良好比例提升至3.6%,远高于全国1%和0.8%的平均水平,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并推广至18个省份200家医院。其间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制定共识10部,授权专利14项。(项目完成人:马青变、杜兰芳、 郑康、葛洪霞、张喆、张劲松、张国强、熊艳、田慈、王军红、李硕、李姝、付源伟、段经纬、梁杨)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前列腺癌综合诊疗技术体系的创建与推广
第一完成人:泌尿外科 张树栋
我国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对人民健康和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前列腺癌诊治存在诊断率低、精准手术难、复发转移机制不明等难题。团队围绕上述难题,取得系列成果:1.建立前列腺癌无创诊断体系并推进转化应用;2.基于荧光显像等技术创新前列腺癌手术技术体系;3.阐述前列腺癌侵袭与转移的关键分子靶点。团队成果写入CSCO、CUA前列腺癌诊疗指南。研究成果在Adv Mater、Chem Soc Rev等杂志发表论文逾100篇;授权专利3项。主持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项目30余项,牵头国内首个CTCs用于前列腺癌早诊早筛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建立覆盖全国100家医疗机构的泌尿系统肿瘤医联体;培训300余家医院的5000余名学术骨干,关键技术已在全国100余家三级医院推广应用。(项目主要完成人:张树栋、王树涛、马潞林、张帆、葛力源、叶剑飞、张学记、许利苹、孟靖昕、黄毅、颜野、张展奕、管允鹤)
卫生事业管理奖:目标导向的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
第一完成人:麻醉科 郭向阳
项目针对我国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麻醉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构建“省(市)级”质控体系及监测平台、强化“政府-学科”联动,制定首都特色质控专项,统筹学科建设指标并持续改进,闭环管理;创建京津冀麻醉云平台,提升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建立院感长效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创建围手术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及重点人群评估与决策系统。研究成果在Lancet子刊等期刊发表。在国家省级、北京市级质控中心评估中连续多次优秀。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科建设模式,为推动我国医院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完成人:郭向阳、王天龙、李天佐、米卫东、赵晶、胥雪冬、周阳、张静)
项目组依托北京市临床麻醉质控中心,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麻醉学科医疗服务能力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