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北大医院援藏专家刘海波成功开展“左主支气管袖状切除、次级隆突重建”术
北大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疗队自7月31日启程赴藏以来,已经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了两个多月的医疗工作。近日,援藏医疗队员、胸外科刘海波医师和重症医学科李楠主任医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救治了一名因外伤导致左主支气管完全离断的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采用的左主支气管袖状切除、次级隆突重建术为自治区历史上首次采用这一复杂术式。
一次车祸,年轻小伙卧床不起
今年7月底,藏族小伙达娃(化名)在突发车祸中出现严重外伤,几经辗转来到西藏自治区医院时,已经处于昏迷和呼吸衰竭状态,经全面检查发现患者左主支气管远端离断,并已完全闭锁瘢痕形成。经全力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意识,也逐渐脱离呼吸机,但由于左全肺不张,仅余右侧肺组织可呼吸,加上高原地区低压低氧的自然环境,患者只能卧床吸氧,无法下床活动。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一下子成了“废人”,达娃和家人们的情绪异常低落,对生活几乎丧失了希望。
一场接力,北大医院援藏专家接手治疗
就在这时,北大医院第十批组团式援藏专家来到了拉萨,还没脱离高原反应的专家团队立刻接手了达娃的治疗。进行了MDT多学科讨论后,刘海波大夫指出可以尝试使用“左主支气管袖状切除、次级隆突重建”这一手术方式,把达娃已经断掉的左肺两个肺叶重新修整后“接”回来,恢复已经丧失的左肺功能。
方案的提出让达娃全家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但是,这种术式难度很高,需要仔细解剖出左肺支气管三个管路后再重新修剪、吻合联通在一起,而一旦吻合口愈合不良,往往会出现大咯血死亡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难度和风险极高,这种手术不仅在西藏自治区历史上从未开展过,就是在内地的高水平医院,也会令资深专家望而却步。尤其达娃的情况是外伤导致,胸腔内部情况术前CT难以显示清楚,术中很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紧急情况,需要术者有很强的控场应变能力和手术技巧。想到这里,刘海波大夫心里不禁有些犹豫:万一不成功,患者面临的可就是生命危险啊!
像是看透了刘海波大夫的忧虑,李楠主任医师说:“刘大夫,你尽管放手去做,术后监护室这里有我呢。”看着在北京朝夕并肩作战的的好兄弟,刘海波大夫一下子心里有了底:“好,我们一定把病人的肺保住!”
一项挑战,高难度手术惊心动魄
经过周密的手术规划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海波大夫开始了这项自治区历史上的“首例”。
“小心这个肺动脉可能有裂伤,我们要先从主干进行游离套线,必要时阻断”,“这个支气管动脉很粗大,一旦出血会非常汹涌,得先进行处理”,“支气管的吻合要先从最深处进行,由易到难”——刘海波大夫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教学。
突然,一个异常的动脉血管破裂了,鲜红的血液一下子如喷泉样涌出。“别慌,把心外科的手术器械打到台上,我要用5-0的滑线。”刘海波镇定自若地一边按压止血,一边对助手下达指令。看着刘大夫沉着的神情,整个团队也迅速平稳下来,危机很快解除,手术继续进行。
“麻醉老师,请帮我双肺通气吧”,“很好,肺膨胀起来了,没有漏气,手术成功了!”随着刘海波大夫的宣布,手术室瞬间充满了欢呼,每个人都忘记了疲惫,口罩下洋溢着喜悦。
手术成功了,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李楠主任医师带领重症医学科的同志们接手了了术后的护理工作,不厌其烦地讲解此类手术后的处理要点,亲自指导患者术后的监护和治疗。
患者术前术后CT影像对比:左图术前CT显示左肺完全不张,没有功能;右图术后一个月复查CT影像,显示恢复良好
很快,在北大医院援藏专家和自治区医疗团队的协作努力下,患者恢复非常迅速。术后一个月复查的时候,患者的左肺功能基本恢复,已经完全不需要家人的护理帮助。
北大医院自2005年起承担由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开展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已连续派出十批次精兵强将赴藏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引领、造血帮扶、区域辐射、大病兜底及平台支撑作用,极大地提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学科水平和区域辐射能力,为推动西藏地区整体医疗水平提高奠定了扎实基础,为实现贯彻“大病不出藏”作出了贡献。
援藏医疗队员们在雪域高原充分发扬“厚德尚道”的精神,展示了新时代“安吉拉”的奉献担当与大爱无疆。
(北大医院援藏医疗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