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多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1月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奖励大会。在人物奖种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燕教授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在项目奖种上,北京大学医学部牵头项目荣获二等奖6项。其中,科普类奖项取得新突破,北大医学包揽了本届北京市奖全部(2个)科普类奖项。向获奖团队表示热烈祝贺!

获奖项目列表及简介如下: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刘燕,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副主任医师、中心实验室副主任、教授。长期致力于颅颌面畸形矫治与组织再生相关临床与研究工作,发展了从宏观到微观有序结构的构建策略,实现了颌面软硬组织结构和功能修复,促进了口腔临床医学、材料学与基础医学的交叉和融合,提高了矫治与修复疗效,开拓了临床治疗新路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研究专题等20项,曾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等。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PTEN 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第一完成人:基础医学院 尹玉新

肿瘤一直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PTEN是强大的抑癌基因,在恶性肿瘤中发生高频突变, PTEN 基因异常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继而发生多种肿瘤。探索PTEN抑癌机制有望阐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靶点。项目申请人尹玉新教授长期从事抑癌基因PTEN 的研究,《PTEN 家族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项目是尹玉新教授及其团队多年探索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和开创性成果。该项目提出了PTEN通过维持染色体稳定性和调节DNA复制进而抑制肿瘤发生的全新机制。此外,鉴定了多种PTEN家族新成员,包括新蛋白PTENα和PTENβ以及PTEN基因来源的环状RNA circPTEN1,并分别对其肿瘤生物学功能进行了深入探索,为PTEN基因调节能量代谢、rDNA转录等生物学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揭示了PTEN基因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相关工作阐明了真核生物可以通过不同密码子翻译合成蛋白质亚型,有助于揭示蛋白质多功能的分子机制,奠定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 Metabolism(封面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s(2篇)、Cell Research(封面文章)等,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项目的实施揭示PTEN基因家族全新抑癌机理、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型理论依据和靶点。(项目主要完成人:尹玉新、梁会、王光熙、吕丹、李扬、何世明、陈西)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新型天然免疫模式识别的功能和分子机制

第一完成人:基础医学院 游富平

0a97058e0a234da4a1ca67083c8f001d.png14318ce404a34f738717371c95ee31c6.jpeg

免疫系统对于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其时刻监视着外来病原生物的入侵和机体内在的异常。天然免疫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快速地感知外来的感染和机体内在的异常。模式识别的异常或者失调会造成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或肿瘤发生。候选人长期致力于天然免疫模式识别机制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发现宿主应对病毒感染的新型模式识别和表观遗传调节机制;2)阐明损伤相关模式分子诱导天然免疫反应并进行效应研究;3)鉴定了模式识别通路多个新型关键的调控因子并阐明其调节机制。候选人共发表 SCI 论文 49篇,近五年本人以唯一通讯或最后通讯作者在Cell host Microbe, Cell Research, Science Advances, Genome Biology, Cell Reports, EMBO Reports, Science signaling, Plos Pathogen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先后在Cell,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Nanotechnology, Adv Mater., Iscience等杂志发表论文,上述工作系统性地研究了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和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制。候选人获得绿叶杰出生命科学奖、林松年杰出青年学者奖和北京大学医学青年科技奖等荣誉,其在模式识别和佐剂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认可,并发信到北京大学对其进行感谢。(项目主要完成人:游富平、操丽丽、郭琦瑞、刘通通、邝鸣)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踝关节运动损伤诊疗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 郭秦炜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每年我国运动损伤超8千万人次,踝关节运动损伤占骨骼肌肉系统损伤的50%以上。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踝关节运动伤病疗效不佳。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减小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运动功能,帮助运动员重返赛场。针对运动医学领域这一课题,郭秦炜教授团队历经15年,针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组织修复与重建,以及微创外科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原创性提出新的诊疗方法,并结合关节镜微创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体疗效优良率在90%以上,并帮助80余名国家队运动员再创辉煌。本项目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影像学测量新方法,进行个体化诊断与手术治疗,原创性提出骨-骨膜复合体移植新技术;(2)发现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骨道的方向与血运相关,阐明最佳骨道方向,提出关节镜下解剖修复与重建技术;(3)根据MRI表现,对于跟腱止点损伤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4)提出跟距骨桥改良分型,指导关节镜下骨桥切除术。本项目成果发表论文58篇,在AJSM杂志(领域内Top期刊)等发表SCI论文29篇,授权专利15项,牵头制定指南1项,主译、参编专著14部。并将该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116家医院,显著提高踝关节运动损伤的诊疗水平。(项目主要完成人:郭秦炜、胡跃林、焦晨、江东、史尉利、皮彦斌、谢兴、赵峰、陈临新、刘子铭)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前列腺新型智能诊疗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推广

第一完成人:第三医院 卢剑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前列腺疾病严重危害老年男性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项目团队面向临床需求,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协同攻关,利用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等新技术,挖掘临床、影像和病理等多组学生物信息,研发了前列腺智能化诊疗辅助决策等关键技术体系。原创性提出前列腺癌术后复发和尿控风险预测新模型,以及保留膜性尿道功能结构的精准手术技术策略,可明显提高前列腺术后即刻控尿和性功能保护效果。项目组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Theranostics和EJNMMI等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12篇,牵头编写指南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等10余项,成果写入2项欧洲泌尿外科学会指南。相关工作应邀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和北京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并多次在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和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等专业顶级国际会议上报告,得到国际同行认同,有力推动了前列腺疾病诊疗的学科交叉研究与临床推广应用,社会效益显著。(项目主要完成人:卢剑、刘振宇、刘建刚、黄毅、安羽、刘可、邵立智、何继德、张帆、赵立涛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获奖项目:科学护眼科技同行,近视防控科普系列作品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 李岩

近视及高度近视会造成视觉功能受损和严重的眼底并发症等状况,导致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失,甚至失明,作为一项可致盲性眼病,已成为中国的国病。近视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控制将能极大延缓近视的发展速度和高度近视人口数量,减轻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和人力负担。《科学护眼科技同行近视防控科普系列作品》项目是由李岩教授带领的科普团队近些年来的努力取得的科普成果。项目针对传统科普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升级创新。形成一个科普馆,两个科普团队,三本科普图书,四个科普模式。经过精心筹划和建设,搭建了全国首家“AR元宇宙裸眼3D近视防控科普馆”实现虚拟化、沉浸式、无穿戴设备的虚实混合的科普宣教空间,让参观者体验到场景化、外延化、参与式的近视防控科普效果。创建由李岩教授和王凯教授带领的两个科普团队,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及线上自媒体平台的生产高效、传播迅速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参加北京电视台“我是大医生”栏目,并开设抖音、微信视频号、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多平台账号,以动画、情景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对近视防控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增加科普内容的趣味性,普及范围涉及全国各地。李岩和王凯教授作为主编编写《有阳光·有未来—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科普常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2022)漫画版》《呵护孩子的视力》等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近视防控眼科专家团队优势,通过科普视频、科普讲座、科普读物、科普展演多个模式,进行近视防控科普,内容兼顾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近视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科普团队将继续砥砺前行,助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实效,让孩子们拥有光明的未来。(项目主要完成人:李岩、王凯、付豪、赵明威、邓秋林、郭欣、张海军、郭向晖、陈巍、王红星)


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获奖项目:拯救心脏:多维度立体化大众心脏健康科普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第一完成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刘健

在全球老龄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及死亡占比逐年增加,大众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需求空前高涨。互联网的普及造就了科普大环境,但是,不少科普内容语言晦涩,质量低劣,缺乏科学性。为提高大众对心血管病的认知,刘健教授及其团队运用多维度融媒体传播方式构建了大众心脏健康立体科普宣传体系——《拯救心脏:多维度立体化大众心脏健康科普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该项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内容上,创新性地以“启蒙思辨”的方式,引导大众针对健康谣言进行思考和辨识,并给予落地的行动建议;呈现形式上,采用了以文字、音频、视频、漫画多种形式制作科普作品,满足大众对获取健康知识形式多样性的需求;选题内容上,坚持“以人为本”和贴近临床、贴近生活的原则,围绕疾病特点环环相扣地展开叙述。科普内容涵盖全人群、全心脏疾病谱,构建了立体化的健康科普体系。刘健教授及其团队坚持每天发布具有科学性、可读性的原创科普内容,公益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发布了960多篇有声科普文章,累计录音超过4500分钟,90余期漫画,100多个短视频,受到“新华社APP”“人民好医生APP”“健康中国”公众号、《生命时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全网浏览量超过1600万人次。该项目团队出版了7本科普专著,深受大众喜爱。刘健教授应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生活圈》《健康之路》、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北京卫视《养生堂》等节目,科普覆盖人数超过1.1亿人次。同时,项目团队也注重推动医学同行践行科普,多次参与线下的科普推广活动,宣教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度高,在心血管科普领域处于头部地位,引领并带动了全国该领域的后续科普作品的创作,促进了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心脏健康科普事业的发展!

(项目主要完成人:刘健、郭萌、聂文畅、孙宇彤、王岚、侯昌、聂小燕、吴寸草、范桄溥、刘传芬、彭欣、孙浩宁、柏宝辰)

(科研处)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