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辉:有“制”才能有“质”,善转化方能利长远

【引言】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医疗技术的创新,也涵盖了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优化。北大医院党委书记姜辉在《中国卫生》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解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并追踪其在北大医院实践中的应用进展,勾勒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景轮廓。

有“制”才能有“质”,善转化方能利长远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仅体现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上,更在当前及未来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潜力和空间,尤其是在推进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完善、落实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立足自身深厚的临床资源和科研基础,依托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项目建设支持,通过优化理念、完善制度、搭建平台等,重塑生产关系,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这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支撑医院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迈向发展新高度。

一:不断往临床研究实处走、深处探

医院的医务人员既是医疗领域科学技术的研究者、创新者,又是相关成果的应用者。因此,医院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要着眼于临床实际,警惕出现临床与科研“两张皮”。北大医院始终坚持在提出科学问题时,从临床出发,研究真问题,并最终真解决问题。

医院自2018年起实施“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孵育“7+5”顶尖学科(群),促成并推动长期团队合作,紧扣疑难病、慢性病、罕见病、高端技术四个方面攻克更多难关。通过该培养计划,临床医务人员与基础学科导师团队合作,系统性提升临床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水平。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医疗领域若想开展高难度手术,只能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医疗器械,这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是较大负担。为此,医院致力于推出国产替代方案。例如,2021年医院在北大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手术机器人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成功研发出国产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打破了腔镜手术机器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完成了世界首组百例单一术式随机对照试验,为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持续完善制度支撑体系

医学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研究,需要采取多学科协作、医工融合等方式以解决医疗问题。但是,医务人员时间不充分、人员配备与保障制度不完善、临床与科研工作之间缺少有效沟通等原因,导致医研产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因此,医院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科研支撑体系,统筹协调业务协作模式、权责与利益分配等。

2022年,北大医院获批开展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建成交叉研究中心和院级样本库,涌现出一批科研人才与项目成果。2023年,在课题方面,医院共获批国家级、部委级、市级、校级科研课题197项,课题总经费达5.34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纵向经费27478.07万元,较2022年增长22.3%,牵头的国家级重大类别项目增加61%。在成果转化方面,医院申请专利191项,获授权103项,19项专利获得转化,合同金额3208.28万元。医院能够在国内医学领域拥有不少首创技术与众多实体研究机构,并已经逐步搭建起院内外的成果转化项目库与投融资对接平台,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起“临床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学科兼职技术经理人+第三方机构”协同工作的模式。医院于去年10月成立转移转化中心负责统筹管理,部署专利转化布局、全院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政策制定等事宜。每个学科都配有至少一名兼职技术经理人,支撑本学科和相近学科、相近技术的专利申请和转化。医院签约多家第三方技术转移平台,负责提供专业化、全链条的创新服务,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提供专业服务、链接资本及园区,打造医生及医疗机构深度参与的创新成果转化生态系统。

为推动创新转化协同工作模式更加规范,医院内部不断完善管理制度。2015年,医院制定技术成果及专利转让收入管理办法及分配细则。2019年,医院结合相关政策要求,建立院内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流程,保护研究人员和医院在成果转化中的权益。2023年,医院根据试点政策出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探索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转化模式。2024年,医院创新开设学科科研主任会议,定期为各学科主任开展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等辅助性讲座,让他们了解政策和市场,不断明确细化学科发展方向。

二是保障发明人收益,提高院内转化积极性。医院积极倡导创新转化,并采取措施提高项目发明人的收益。医院规定,发明人所获得的收益从全部转化收益的60%提高到70%,另可获得15%的科研经费。医院还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管理办法,保障发明人在获得现金收益后可享受国家给予的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医院还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在人员晋升职称方面将创新转化与科研项目评价挂钩,鼓励创新转化。

此外,医院还投入经费支持转化工作,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引导基金,资助发明人开展样品试制和中试工作;支持解决基于临床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及概念验证,拨出经费用于产品样机制作、概念验证、价值评估等;鼓励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攻关,支持与企业共同申请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概念验证基金和“揭榜挂帅”项目。

三:建好平台让成果落地

随着医院科研实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市场对北大医院提出更多合作需求。经综合评估与决策,医院决定建立一支专业团队提高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更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此背景下,2023年10月,医院成立北京市首个院内实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临床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中心建成后,医院科研工作的职责与分工更加明确。医院早在2019年就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此前一直由科研处代为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转化资源不足、转化人员对研究了解不深和没有专人对接流程等系列问题。医院以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医、政、企、资等协同创新,加速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及资本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搭建院内集科研、临床、产业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同时,明确了医学创新的院内对接平台,让各类机构和企业有了明确的院内对接对象,中心统筹协调院内外转化资源,提高了转化效率和项目孵育质量,形成医学创新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闭环管理。

目前,中心已成立半年有余,完成了医院首个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项目和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的项目。该赋权案例中的专利是医院感染疾病科的“一种自助式智能发热筛查系统及筛查方法”。考虑到此项专利具有长期经营发展价值,并希望减轻继续发展此项专利的筹资压力,中心最终采取“转让+作价入股”方式转化此项专利。这样一来,专利的正常转让费用不变,最终交易价格将会以第三方评估价格为基础由转让双方进行协商定价,医院科研团队将原定销售提成获利部分转为新成立合资公司的股份。下一步,医院科研团队与企业将在双方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继续开展研发,以企业的系统及仪器生产为基础,完成最终样机设计和生产,预计2025年下半年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开始小规模量产并在北京市的大型医院投入使用。

下一步,医院将加强科研创新实力,以吸引和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为主,加强平台建设,构建高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不断推动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向人民更需要、社会更重视、未来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2024年第7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