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完成北京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
“您快看看我的这个肺肿瘤,是不是没救了?”
2024年1月,满面愁容的韩女士慕名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强光亮常务副主任的门诊,刚一坐下,就焦急地将一叠影像结果和报告单递给了医生。
今年60岁的韩女士患有肺部结节5年,2周前复查胸部CT时发现,右肺上叶一个15mm的部分实性结节相比之前明显增大。
韩女士2024年(左)与2019年(右)胸部CT对比
“如果做手术的话,能否尽可能微创?”韩女士继续问道。
在看完胸部CT结果,仔细询问患者的情况后,强光亮医生和蔼地说道:“您放心,咱们可以尝试打1个孔,用手术机器人帮您根除它,这是目前最微创、最精准的办法。”
在经过了几周的观察,复查胸部CT排除炎症等疾病后,患者住进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病房。经过详细评估,发现肿瘤并没有其他部位的转移,接受手术将有望得到根治。
如何选择手术方案,成为了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问题。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已经可以常规使用1-2个小切口完成,但手术效果更好、操作更精准的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却一般需要3-4个小切口才能完成,更加精准与更加微创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
在经过充足的准备与沟通后,强光亮团队决定,使用纯单孔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完成这一例肺癌根治手术,做到极致的精准和微创。
2月1日,手术正式进行。手术时,在楔形切除的冰冻病理证实患者患有浸润性肺腺癌后,手术团队开始实施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纯单孔机器人手术的打孔及操作方式
在手术台上,强光亮常务副主任精巧操作,马善吴、汤继征医生精准配合。林楚童医生协助进行机械臂的合理使用,解决机械臂单孔操作下互相妨碍的问题。
强光亮(右一)、马善吴(左一)、汤继征(右二)配合进行纯单孔机器人手术
在机器人手术团队的通力配合下,历时105分钟,手术顺利完成,这也是北京地区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该手术采用达芬奇Xi机器人手术系统,全程通过纯单孔操作进行,将精准外科与微创外科理念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
经过3天的术后康复,患者顺利拔管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患者与强光亮(右二)等医务人员合影
北京地区首例纯单孔机器人肺叶切除手术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胸外科团队前期的积极探索。
在韩女士就诊之前一周,同样患有肺部结节的周女士住进了胸外科,准备接受机器人肺段切除手术。根据病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下,胸外科为其尝试两孔机器人肺段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
单孔操作讲究器械合理交叉避免互相妨碍,用手术机器人实现器械合理交叉存在难度。手术过程中,胸外科医生根据既往探索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手术机器人的数字控制台完成左右手控制权的交换,更为便捷、合理地完成了器械的体外交叉。
最终,团队通过将观察镜、机器人双手器械经一个切口置入患者胸腔,通过另一切口置入辅助器械的方式,完成了两孔机器人肺段切除手术。
这是北京地区首例两孔机器人肺段切除手术。术后第3天,周女士顺利出院。
根据2024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肺癌发病率位居肿瘤发病率榜首,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疗依赖微创手术。手术机器人最早于1985年应用于临床,与传统胸腔镜微创手术相比,在手术视野、操作自由度与精细化、手术效果与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为了将精准外科与微创外科的理念融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进行单孔机器人手术探索,制作三维模型、模拟机器人装机及手术操作。
这两例开创性手术的成功,离不开手术团队精湛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和各辅助科室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唯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辜负生命重托,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微创、更舒适、更优质的外科诊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是国内第一批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业务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最早开展机器人微创手术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地区第一家达芬奇机器人胸外科手术过百例的单位,开展的机器人手术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胸外科的主流手术,机器人手术技术处于北京市先进水平。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