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挽袖、医不容辞——医学部圆满完成2024年无偿献血活动

春风拂面,校园里关爱生命的热情高涨。在医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多部门紧密配合,2024年3月30日,在跃进厅四层开展了主题为“为爱挽袖、医不容辞”的医学部无偿献血活动。本次献血预报名学生449人,当天实际参与献血学生359人,经体检合格最终完成献血305人,献血量达61000毫升。同时还有近40名同学成功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同学们精神饱满,热情洋溢,把自己最好状态呈现在无偿献血的舞台,用自己的热血传递着爱心。

现场为同学们准备了热牛奶、小食品等用以补充体力。一有同学完成献血,就马上有老师或同学送上关心和慰问。

有同学出现不适,部医院的医护人员也第一时间赶到同学身边,缓解同学的不适症状,保障同学们的献血安全。

同学们青春洋溢的笑脸,鼓舞着更多人加入医学部献血队伍,在“为爱挽袖,医不容辞”的背景墙上郑重的签上自己的名字。

很多同学都是多次参加医学部的无偿献血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北医学子的献血故事,感受她们“为爱挽袖,医不容辞”的大爱精神:

用行动传递生命的希望

余东林是基础医学院博士生,2016年起坚持无偿献血,目前已累积献血2100ml。

作为北大医学生,他始终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光荣使命,2020年11月5日自愿报名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留血样进行HLA分型检测,志愿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救治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2023年7月31日经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检索,其HLA初配型与一位患者相合,2023年8月25日高分化验与患者相合,2023年8月18日体检正常。于2023年10月23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2023年10月27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历经近4个小时的外周血液循环分离,成功采集约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北京大学第8例、海淀区第155例、北京市第618例、全国第1628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送上新的生命希望。

——基础医学院2022级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余东林

“让献血成为一种时尚”

在献血这份事业上,我还是一名新手,但我对这份光荣的事业动心却是很久远的事情。我献血的想法最初来自父母的影响。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每年都坚持献血,他们告诉我,“献血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还能帮助到他人”。一直以来,我对于献血都充满了期待与些许好奇。第一次尝试献血是在2019年,学校里组织大家献血,我和同学们也兴奋地报了名。现场中医护老师跟我说转氨酶偏高,未达到献血条件。我至今还深刻地记着当初拿到那份献血前体检单的失望,当时我是个两百来斤的大胖子,脂肪正在悄悄破坏我的肝细胞,是名副其实的“献血困难户”。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开始我的减重之旅,希望能达到无偿献血的身体要求。坚持运动了一年,也就是2020年,我减了50斤。2022年10月1日,疫情放开后,我再次鼓起勇气。这次,我自己到海龙大厦的血站献血。其实当时做检测的时候心里非常忐忑,直到护士将针头插入我的手臂,献血机开始工作,我还是有些不真实。我知道,我可以做也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了,我正在为他人的生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后来我每年都坚持献一次全血,2023年开始献两次成分血。献血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自我救赎,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打破陈旧观念,让献血成为一种时尚,让爱心传递,让生命延续。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 郭煌达

对我而言,这是义务”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知道每天都有无数的病人处于无血可用的状态,而通过献血可以给那些需要的人提供一份帮助。无偿献血是一种无私的社会公益行为,我们的每一次献血都可能去拯救很多人的生命,进而拯救很多的家庭。第一次献血的时候,我其实也是非常忐忑和恐慌的,担心献血后会有不适感,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反而因为能够帮助到别人而倍感自豪和轻松愉快。献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我也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够为社会健康和医疗救助尽一份力。

——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023级硕士研究生龙超

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儿

这是我第三次献血,每次有献血的机会我都会踊跃参加,因为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我深知供血者的血液对需要帮助的患者有着重大的意义。每次献血都是一次对社会的小小贡献,我很高兴能够做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护理学院2021级护理专业本科生 胡力天

“我是辅导员,我要和学生在一起“

选留辅导员赵俊杰老师在献血现场时说道:“一次献血,一次新生”。

带着三分好奇,三分期待和四分忐忑,验血通过,坐上了献血位置,进行了我的首次献血。

起初是有点羞愧,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专业课学习时,曾接受过血站老师的教导,对于献血和内容流程和献血过程中血液学的基本知识,早已了然,可是未曾有机会献出一份热情。

今日已是突破自我,准备了三天,调整作息,改善饮食结构,略尽绵薄之力,血液存量的紧缺和北医人的厚道担当,点醒了我,站在不同的身份,也不应该有惧怕,学办老师对我的鼓励,献血过程中的陪伴,包括新新小朋友的鼓舞,让我拥有厚实的精神力量,友爱集体,动力长随。更有榜样,我的师兄,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激励我献出一份爱心。

今后应该传递力量,献出爱心,更多的投入到献血和志愿服务工作中去。

——护理学院选留辅导员赵俊杰

退伍不褪色!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邓光辉,是医学人文学院本科生。2019年9月,邓光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报国,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服役期间,他凭借过硬的素质和优异的表现,于2021年获得了“四有优秀士兵”荣誉称号。在部队期间,他和战友们一道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用热血诠释当代军人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退伍后,邓光辉回到北医校园,继续发挥退伍大学生士兵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自2022年起担任2020级英语(医学英语)本科生班班长,带领所在班级获评北京大学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荣获2022—2023学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在校期间,他既心怀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愿望,又秉承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与担当,继续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保持着每年一次的献血频率,今年已经是他第五次进行无偿献血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伸出手臂,奉献爱心,传递希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北大医学人文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医学人文学院2020级英语(医学英语)专业本科生 邓光辉

“今天我格外紧张”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献血了,但今天我却格外紧张。

我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2日上午北大红会设在二教105的会场中,我满心期待着给自己的累计献血量再添上一笔,却意外地被告知抽血化验发现我的转氨酶略微升高,需要暂缓献血。震惊、不解,我直接愣在了原地。是志愿者耐心的叮嘱把我拉回了现实,我被告知需要清淡饮食、好好休息。我幡然醒悟,自己没有把献血前温馨提示放在心上,再年轻的身体也经受不住前天的通宵赶工和昨晚的暴饮暴食。要想献血救人,首先应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健康起来。

得知自己成功报名本次献血活动后,我逐字逐句地读完了献血前温馨提示,保持了数月以来的规律作息,献血前两餐特意选择了清淡的食物,只为能以最好的状态奉献自己的热血。活动组织井然有序,没多久广播便通知我去前台领取化验结果,化验指标一切正常。拿到献血证时,我感到由衷的欣喜,这份健康的礼物不只属于某位与我血型相同的陌生人,也属于我自己。

——第一临床医学院 八年制2019级临床专业本科生 谢星宇

我的献血日记

今年是我第2年参加北医的集体献血。从第一次算起,我的献血日记已经记录了9年;在这期间,我总共献血6次、累计1600ml,包括全血和成分血,并已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其实我的“献血情结”从小就有,每次走过献血车心情总是很激动,奈何年龄限制。所以当大一的冬天刚刚成年之时,就无比兴奋地来到学校附近的献血车,“郑重地”交了第一份献血申请表,作为一份特殊的成人礼,开始了我与献血的故事。也是从那一刻,让我更好更实际地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的真谛。

研究生期间我有幸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党的学习让我“不忘初心”,时刻铭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医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也让我更加坚定,用实践履行承诺,希望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献血于我来说,只是一项很小的举动,但却是践行医学生誓言的实际体现,这让我感到无上的光荣;能为患者、或者是全国的献血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作为共产党员应有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希望可以将这份爱与责任继续传递下去,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充满爱与希望的社会。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2级修复博士研究生 王一清

血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北医的莘莘学子们作为社会的栋梁,用自己的风采、爱心和热血谱写了年轻一代心系社会、报效社会的美丽乐章。

此次举办无偿献血活动,不仅彰显了我校师生对献血事业的关心,也体现了同学们大爱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医学部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