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举行2021 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结题评审会暨北京大学医学部“未来医学之星”奖评选会
2024年12月15日,基础医学院2021 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结题评审会暨北京大学医学部“未来医学之星”奖评选会在医学部逸夫楼209报告厅举行。来自2021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部分2022级同学以及评委老师和同学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2021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共有64项研究课题获得立项支持,其中61项顺利完成并提交结题报告。学院组织专家对结题材料进行书面评审,从中推选出12项优秀课题进行口头报告,其余49项以展板报告进行展示。口头报告的12项课题同时作为2024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未来医学之星”奖的评选项目进行评奖,该奖项自2008年设立,由汤健教授和孟昭亨教授伉俪捐资成立,目的在于表彰本科生在科研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并激发学子的研究激情与潜能。
口头报告评审
上午的口头报告特别邀请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系罗建沅教授、病原生物学系齐永芬教授、以及教学副院长、病原生物学系杨恩策研究员担任教师评委。来自2021级基础和临床医学专业的王雨婷、 罗喜乐、易婧琳、陈思行、张钊5位同学担任了学生评委。
接下来,隋斯羽、王昕、詹乃正、王怡亭、罗雍、施烨娟、侯松延、李沛源、熊首航、杨丰、杨若垚、李翠香12位同学依次上台进行精彩的PPT汇报,并在随后提问环节中沉着冷静地回应评委的提问。评委们从项目的选题逻辑、科学性、创新性、进展情况和整体报告质量等角度对参赛学生的汇报和成果进行了提问和评审。最终评分中,教师评委所占比重为60%,学生评委为40%。最后由罗建沅教授和齐永芬教授做总结点评,他们调研究应具逻辑性,避免散乱无章。此外,基础知识至关重要,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实验设计积累经验,深化理解,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并赞扬了参赛者的精彩报告和所展现的深厚潜力。
展板展示评审
下午,展板区域变身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交流空间。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康继宏老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王君老师、神经生物学系张瑛老师、免疫学系张君老师、放射医学系王维斌老师、病原生物学系王麟老师、系统生物所钟超老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魏潇凡老师和系统生物所王光熙老师9位老师担任评委并分组进行了评审。展板评审的程序包括对展板内容和汇报的评审和现场互动,项目组成员们5分钟内介绍结题情况,并与评委展开深入讨论。评分标准包括项目选题、科学性、创新性、进展情况、报告质量等多个方面。
评审结束后,张瑛老师、王麟老师和魏潇凡老师作为评委代表,分别提出了宝贵的点评意见。三位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工作,从选题和研究设计等角度强调了探索精神、工作的细致性和成果的实现,提出了关于科研诚信、正视阴性结果和自信汇报的建议,同时也指出了在展板的设计与汇报中要特别注意语言表达和逻辑清晰。
颁奖环节为所有努力的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鼓舞,最终施烨娟同学脱颖而出, 荣获“未来医学之星”特等奖,其余11位口头报告分别获得了“未来医学之星”的奖项称号。展板展示的同学也因优异的表现,有26项课题得到相应的奖励。
杨恩策副院长在总结中,不仅赞扬了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收获,也提出具体的期望与指导。他强调重视学术规范、锻炼思维与辩证能力,同时注重如何讲好科学故事,增强科研工作的意义和影响力。最后,他鼓励同学们注重学术诚信,为二级学科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和准备。
学院多年来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本科生打造科研能力培养平台,通过全程、多举措、课内外学习及活动等构建规范、体系、全方位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此次评审会的举办为同学们搭建了科研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既对过去一年科研工作进行了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促进和提升,这将进一步推动学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更好地实现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延伸阅读】
2021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口头报告暨北京大学医学部“未来医学之星”奖获奖名单
项目负责人 | 成员 | 导师 | 课题题目 | 奖项 |
施烨娟 | 冯嘉汶 | 通过高通量沉默子筛选及三维基因组结构分析探究XRCC5对沉默子相关染色质环的调控作用 | 特等奖 | |
侯松延 | 杨恩策 | 小鼠肝再生中功能性ervRNA的系统筛选与功能验证 | 一等奖 | |
罗雍 | 王麟 |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男性生殖系统的靶细胞及病毒宿主互作机制 | 二等奖 | |
杨若垚 | 付毅 | 靶向内皮-间充质转化筛选抗瓣膜钙化的化学小分子 | ||
隋斯羽 | 陈语思 | 王天云 | 孤独症早期诊断的风险基因筛查 | 三等奖 |
李翠香 | 李佳怡 | 张岩 | 探究RIP3在血管平滑肌参与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 | |
李沛源 | 李开龙 | 肿瘤转移相关沉默子的高通量筛选和功能验证 | 优秀奖 | |
杨丰 | 孔炜 | 氨基酸转运蛋白及其基因SLC6A18在维持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表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
王怡亭 | 张辛磊 | 初明 | 基于PPARγ新靶点的茄尼醇在治疗特应性皮炎中的抗炎作用及免疫机制研究 | |
熊首航 | 肖炜 | 王光熙 | 基于代谢组学及机器学习建立肺结节筛查模型 | |
王昕 | 赖子睿 | 祁荣 | GQ262抗心脏重构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 | |
詹乃正 | 刘小云 | 宿主识别胞内志贺氏菌并组装septin cage的机制研究 |
2021级“创新人才设计实验”展板展示获奖名单
项目负责人 | 成员 | 导师 | 课题题目 | 奖项 |
厉朝玲 | 冼勋德 | 利用仓鼠模型探究ApoA5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 一等奖 | |
林俊宇 | 钟超 | 抗生素滥用引起的适应性免疫与肠道菌群间互作变化研究 | ||
胡蓝心 | 林己煜 | 黄薇 | ANGPTL8基因缺陷对肾间质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 |
苏子悦 | 翟鑫龙 汤冬泽 | 初明 | 特应性皮炎通过Th2细胞加重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机制研究 | 二等奖 |
王伟轩 | 吕丹 | RIG-I新亚型蛋白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 | ||
李中天 | 赵颖 | 自噬协助细胞质脂滴代谢对高脂饮食胰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 ||
王海斌 | 郭牧婷 | 郑乐民 | 探究雌马酚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小鼠中的保护作用 | |
洪毅 | 赵金洋 | 王凯 | IL-10 mRNA脂质体纳米颗粒抑制急性炎症反应以改善多能干细胞来源心肌细胞的定植和功能 | 三等奖 |
金木兰 | 柏林 | 靶向质膜质子ATP酶Pma1的抗真菌药物发现与机制研究 | ||
王春阳 | 赵东宇 | 核小体定位信号强度与染色质开放程度的关联性研究 | ||
张简 | 梁令 | LAG-3与FGL1的结合机制研究 | ||
范馨月 | 林森 | 贾一挺 | 平滑肌P2X4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引发VSMC表型转化,加重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 | |
赵博康 | 杨瑞 | 贾石 | Nogo-C在耐力运动中对骨骼肌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 |
陈凯玉 | 张培培 | 探究TMEM106B蛋白聚集物的性质与功能 | 优秀奖 | |
罗靖之 | 张雨馨 | 郭宇轩 | 心肌细胞特异性的体内分泌组研究 | |
劳嘉桦 | 张泽姗 | 张勇 | 基底外侧杏仁核不同神经元群体调控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诱导不同抑郁样行为的机制 | |
李之夏 | 王韵 | FMRD5缺陷在雌性小鼠中的抗焦虑作用及其潜在机制研究 | ||
徐如璠 | 杨铭好 | 向宽辉 | 构建治疗性TRIM56 mRNA系统用于治疗HBV感染 | |
张芸凡 | 张益铭 | 吴丹 | TUFM乙酰化位点的研究 | |
罗喜乐 | 杜雨檀 | 王立宾 | 利用微细胞转移技术及染色体连接技术制备唐氏综合征新模型 | |
肖俊良 | 叶恺轩 | 夏朋延 | 筛选病原微生物中的打孔蛋白并探究其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的机制 | |
沈嘉豪 | 梁贵涵 | 毕文健 | Multi-PRS:一种提高多基因风险评分在人群间可转移性的新方法 | |
杨紫钦 | 杨婧涵 | 汪丽恒 | 共表达人抗原D和胰岛素mRNA的工程肝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应用探索 | |
董文阅 | 张卫光 | AQP9在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对小鼠脂质代谢影响研究 | ||
易婧琳 | 云彩红 | 人工智能指导抗BTK C481S突变新药研发 | ||
鲍雨桐 | 张可心 史翔君 | 陈春花 | 香紫苏醇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基础医学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