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全国政协委员季加孚:人工智能已经运用到部分肿瘤筛查上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是以后AI医生能不能替代人类医生,我个人认为目前难以替代,但是它可以帮助医生去解决一些很繁杂的、重复性的工作,包括数据统计、病人筛查筛选等。”在谈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肿瘤中心主任季加孚这样说。

季加孚委员 孙颖摄

人工智能在医院有哪些实践?季加孚说,很早以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就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了,目前已经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来筛查部分肿瘤,比如筛查颈部的甲状腺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来我们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甲状腺结节70%以上是不需要治疗的。然后再根据它的严重程度,分流给不同的医生诊治。”

季加孚说,在他们医院的临床研究过程中,还通过人工智能来招募患者、筛选患者、建立研究档案等。在医学影像领域,以CT影像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在胃癌的诊断中,人工智能自动系统能够精准地对胃食道交界部肿瘤进行分型,并且能够判断患者在接受治疗(如免疫治疗)后的疗效。“过去我们就是人为按照肿瘤的横径、长径去计算肿瘤的大小,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的办法,能把肿瘤治疗前的体积和治疗后的体积动态地记录下来,人工智能不仅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整个健康医疗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诸多变革。”

季加孚还举例,医生和患者可以在很轻松的氛围里深入沟通,人工智能在一边已经抓取并记录了和患者疾病相关的重要数据,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效率。

“人工智能能帮助人类更好地工作、生活,但它替代不了人类。”季加孚说,当前人工智能还面临隐私保护、伦理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讨论,并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加以规范,从而确保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服务各行各业。

(统战部供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