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共话跨学科融合医学新图景——北京论坛(2025)“医学+X”分论坛召开
作为北京大学主办、持续21年的国际性学术盛会,北京论坛(2025)于11月7日在北京启幕。其中特设“医学+X:数智技术驱动的医学创新与多学科融合”分论坛,于11月7日—8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召开。
本次“医学+X”分论坛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核心,依托北大医学“人工智能与医学发展”学科规划,聚焦数智技术与医学前沿的深度融合。论坛采用“全体会议+平行会议”的组织形式,通过全体会议凝聚行业共识,同时设置“智汇基础·精准医学”“数智临床·重塑医疗”“具身智能·未来外科”三场特色平行会议精准深耕细分领域,全方位呈现数智医学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实践。来自海内外的顶尖学者、多家院校机构共约600人次现场参会,共同探讨数智技术与医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与发展前景。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承办,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女性生育力促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女性健康与妇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办。
全体会议
全体会议于11月7日上午举行,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徐明主持。

全体会议合影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医学正迎来以数智技术驱动、医学创新和多学科融合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本次论坛是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国家“十五五”规划为指导,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医疗卫生”行业部署,贯彻北京大学“医学+X”学科战略布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2025年,北大医学以学校“科技创新年”整体部署为指引,全面推进“医学+人工智能(AI)”学科建设,重点启动“人工智能与医学发展”专项群,已在临床多模态数据与AI融合、多组学生物信息与AI结合及智能医学手术机器人三个重点领域展开系统性布局。

乔杰院士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饶子和分享了其团队三十年聚焦病原体研究的成果,从手足口病毒到新冠病毒,再到非洲猪瘟病毒,饶子和院士团队通过结构生物学方法解析了多种重要病原体的三维结构。他强调,面对全球传染病的威胁,传统药物与疫苗的研发已难以满足需求,而AI等新技术的融入,为病原体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突破。“AI技术不仅加速了疫苗研发进程,还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理解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新药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饶子和院士主旨报告“病原体与大健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围绕“数字生命”这一前沿领域阐述了数字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阔前景。他表示,“数字生命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还将为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领域带来颠覆性变革。在未来10~30年的时间尺度上,数字细胞、数字器官乃至数字孪生人将成为生命原理研究、新药研发和精准健康必不可少的工具。”基因组、蛋白组、成像组等组学革命与AI 驱动的数据科学将共同推动研究范式从还原论迈向整体论、全观论,以应对生命系统跨越十个时空尺度的复杂性。

程和平院士主旨报告“数字生命——数智时代全景式生命解析”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工程院、健康科学院“三院”院士,多伦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创始所长孙钰,结合数十年机器人研发经验,探讨了数字化时代智能临床与外科手术的未来。他表示,医疗机器人正在从早期辅助医生完成简单任务的阶段,演进到能够透过实时智能决策、完成精细操作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阶段。他强调,未来外科手术将是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模式,手术机器人将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能够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的智能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特别是精通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复合型人才。

孙钰院士主旨报告“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赋能医疗健康——机器人细胞手术”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人口与转化数据科学John Rock讲席教授、哈佛大学学习型智慧医疗系统转化数据科学中心主任蔡天西强调了电子健康记录的巨大潜力。“电子病历数据如同待开发的原油宝库”,她指出,生物医学数据的复杂性,涵盖基因组、影像、电子病历等多种模态,亟需 AI 进行高效整合与分析。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开发出预测诊疗等创新工具,为精准医疗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蔡天西教授主旨报告“从临床到发现:电子健康档案优化应用赋能健康创新”

王嘉东教授、徐明教授主持全体会议
平行会议
11月8日下午,三场平行会议分别举行。
平行会议一聚焦“人工智能与多组学融合驱动的精准医学革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致辞,韩国首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Lee Jongho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杨莉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谢正伟研究员,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杨耀东研究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岳伟华教授,北京大学BIOPIC高歌研究员受邀作主旨报告。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处长闫丽盈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庞艳莉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系黄昱副主任共同主持。

平行会议一嘉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乔杰、Lee Jongho、杨莉、谢正伟、杨耀东、岳伟华、高歌、闫丽盈、庞艳莉、黄昱)
平行会议二聚焦“从数据到诊疗:人工智能重塑医疗健康新图景”。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刘晓光,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唐熠达,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中心主任相鹏,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亚沙,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皇后学院杰出青年研究员谢俊卿,平安科技医疗AI产品部总经理倪渊受邀作主旨报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案与临床数据中心主任林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卢晟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制研究室主任曹艳林,京东健康副总裁、智慧医疗业务部总经理尹川受邀参与圆桌讨论。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刘晓光,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周福德、副处长庹琳共同主持。

平行会议二嘉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刘晓光、唐熠达、相鹏、王亚沙、周福德、谢俊卿、倪渊、圆桌论坛嘉宾)
平行会议三聚焦“数智驱动的医疗机器人”。 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教授王启宁,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边桂彬,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王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康诺思腾人工智能研发总监张林受邀作主旨报告,会议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主持。

平行会议三嘉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赵翔宇、王启宁、边桂彬、王鹤、王豫、张林)
作为北京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本次“医学+X”分论坛的举办,既展现了北大医学在数智医学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前瞻布局,也成了跨学科医学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未来,北大医学将持续深化“医学+X”战略,深化“数字技术X新智医学”融合创新,加快推动生物医药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让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助力北大医学进一步腾飞的有力翅膀,为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为推动世界医学进步、增进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北大医学力量。
本次会议得到了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科学网分别以“科学与健康|‘医学+AI’视角看健康中国新图景”“海内外院士共话数智融合医学新图景”和“北京论坛(2025)‘医学+X’论坛在京举办”为主题进行特别报道。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
编辑: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