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参加第23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年会
2025年9月21日至24日,由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学会(IATDMCT)主办的第23届国际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年会在新加坡举行。大会以“推动个体化用药水平提升”为主题,旨在促进治疗药物监测(TDM)与临床毒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自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相关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参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赵荣生教授率队参会,药学部多人进行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
赵荣生作报告
在“抗肿瘤药物TDM”分会场,赵荣生教授作了题为“遵循TDM指南实施标准化支持治疗,改善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安全性”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团队基于《中国大剂量甲氨蝶呤循证用药指南》的实施科学研究。该研究依托规范化的指南实施,将TDM整合至常规的临床实践,提供标准化TDM与精准用药服务,有力保障甲氨蝶呤临床治疗安全性。该研究彰显了临床多学科协作推进指南落地实施的重要性,可为其他高风险药物的个体化用药管理提供参考。
李慧博作报告
在“免疫抑制剂与生物标志物”分会场,李慧博副主任药师以“炎症性肠病的精准治疗:AI驱动的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及英夫利西单抗(IFX)疗效预测”为题作报告。该研究探索了基于胞外囊泡DNA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炎症性肠病诊断,以及对IFX疗效的预测效果。该研究有助于推进液体活检技术在炎症性肠病领域的早期诊断和疾病复发预测,以及生物大分子单抗的精准治疗。
宋再伟作报告
在“药物毒性的预测、预防及管理”专题研讨会上,宋再伟主管药师以“AI驱动的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预测及管理:从甲氨蝶呤化疗到新型抗肿瘤药物”为题作报告,介绍了团队围绕抗肿瘤药物安全性管理开展的系列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重点分享了如何依托循证指南共识和AI预测模型,构建“循证+AI”双轮驱动的抗肿瘤药物安全用药新模式。该研究为其他高风险药物的安全性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与思路。
马毅作壁报演讲
在“壁报演讲报告”环节,马毅主管药师以“基于红细胞内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药物监测初探: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为题作报告,并获本届大会唯一的“TDM最佳壁报报告奖”。 该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探讨了红细胞内多聚谷氨酸化甲氨蝶呤在临床TDM中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低剂量甲氨蝶呤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新证据,有望助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个体化用药。
马毅获评“TDM最佳壁报报告奖”
博士研究生姜丹以“奥布替尼个体化给药的TDM探索:不可低估的药物相互作用”为题进行了壁报交流。
IATDMCT成立于1990年,是全球唯一致力于推动TDM及临床毒理学相关学科发展的国际组织,由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临床医学、药学和检验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始终致力于TDM相关药学服务与科学研究一体化,从 TDM指南实施到AI创新研究,从传统药物监测到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本次大会交流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TDM领域的扎实积累与前沿探索。未来,药学部依托于北京大学治疗药物监测与临床毒理中心,将持续推进个体化用药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助力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推动临床药学学科发展。
药学部参会团队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