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生死时速:北大医学援藏专家联手创造生命奇迹

2025年 9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全体援藏专家正在拉萨援藏干部公寓里开展健康咨询活动时,实施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 。

敏锐洞察:黄金四分钟的生命警报

当天活动的主持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援藏医疗队孙宏伟医师始终保持着医疗工作者特有的警觉。10时20分,他敏锐地发现一位老年女性面色灰暗、呼吸急促。“这不像普通的高原反应!”职业本能让他立即行动。10时23分,孙宏伟迅速组织在场医疗队员开展救治。仅仅两分钟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杜昌、北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李楠等多位专家已集结到位。经检查,患者血氧饱和度在吸氧的情况下仅维持在70%左右,突发呼吸困难加重。专家团队果断判断:这不是普通高反,必须立即送医!

分秒必争:与死神的赛跑

10时30分,专家团队立即联系120,将患者送往最近的医院。然而到达医院时,患者已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过多次心肺复苏抢救,自主循环仍无法恢复。

危急关头,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东协调杜昌和李楠前往外院急诊协助救治。他们一面抢救,一面详细了解诊疗过程,并仔细分析各项检验检查结果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度怀疑是致命的肺栓塞。CTPA检查很快证实了这一判断——一场与死神的赛跑进入了最关键阶段。

精准施治:在出血与血栓间的精细平衡

9月21日12时,患者被转运至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是严峻的治疗矛盾:肺栓塞需要溶栓治疗,但老年患者且经历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后出血风险极高。当日下午,医疗团队果断开始溶栓,并密切监测血常规及出凝血功能,精准调整肝素泵入剂量。同时实施深度镇静镇痛脑保护,评估缺血缺氧脑病风险。随后的几天,患者的病情几经波折。

9月22日,出现体温、血象和降钙素原升高,血压不稳定,团队考虑肠源性细菌异位,迅速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当血色素进行性下降时,他们又及时排查出血部位,对症输血,精细调整抗凝剂量。

9月23日,通过颅脑超声及头颅CT评估,确认患者颅内压正常,无出血及水肿表现,脑血管自调节反应良好后,逐步减轻镇静镇痛。

生命奇迹:重生的感人时刻

9月24日,令人振奋的一幕出现了——患者呼之可睁眼,能简单遵从指令!这是医护人员连日奋战后最欣慰的时刻。考虑到高原地区血栓风险高,且抗凝过程中出血风险高,加之心肺复苏中多发肋骨骨折导致脱机周期长。 10月8日,患者转出ICU;10月20日,顺利出院,目前患者意识状态良好,活动自如,并未留下之前担心的各种可能出现的后遗症。这场持续一个月的生命保卫战,最终以患者的康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这场“高原上的生死时速”中,孙宏伟以敏锐的洞察力为生命争取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分钟”;杜昌凭借扎实的急诊经验,迅速锁定潜藏的“无声杀手”——肺栓塞;而李楠则以过硬的重症救治能力,在生死一线间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果断进行了溶栓治疗。三位援藏医生,以医术为舟、以仁爱为桨,在雪域高原上共同谱写出一曲动人的生命礼赞。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高原一线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援藏医疗工作者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他们从繁华城市奔赴高原边陲,把技术的种子撒在雪山脚下。每一次精准判断,都凝结着多年积累的专业智慧;每一次彻夜守护,都诠释着医者对于生命的敬畏与执着。他们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民族团结与希望的传递者。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他们以白衣为袍,以信念为灯,用行动书写着大爱无疆的援藏篇章,也让我们看到:有一种奉献,跨越千山万水;有一种使命,叫做守护生命——不分地域,无论昼夜。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