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学科研能力大赛决赛举办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工作主题,促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北京大学医学部机关党委、科学研究处、学科建设办公室、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联合主办2025 年医学科研能力大赛。本届比赛由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具体承办、医学图书馆特别支持。本次比赛自9月底启动,历经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实验动手能力、医学科研基础知识及团队协作能力。
10月22日,大赛决赛在逸夫楼209报告厅拉开帷幕,从初赛中脱颖而出的12支队伍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实力较量。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出席比赛,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存玉院士担任评委会主席,还有相关职能部门与直属单位领导、专家评委现场指导,100余名师生到场观摩。比赛由学生工作部高浩萌、鲍昱卉,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钟启航,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刘宗然主持。

活动现场


决赛各队伍合影
王嘉东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比赛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高质量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技术体系的全面支撑,各单位联合举办、承办本次比赛正是落实学校年度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了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融合。并向各位师生、选手们提出了坚守厚道初心,精进业务本领;强化交叉融合,推动协同创新;拥抱时代浪潮,赋能科研实践三点希望。

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致辞
本届比赛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共有19支来自各学院、医院、机关和直属单位的队伍报名初赛。在初赛阶段,各队以“AI在医学技术中的应用”为题撰写研究综述、进行脑组织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及成像实验,展现了对医学科技前沿的思考和扎实的医学实验技术。在现场决赛中,比赛设置动物实验操作、科研知识问答和前沿技术展示三大环节,紧密结合医学科研实际和最新科技进展,全面考察选手“能动手、善思考、会创新”的综合能力。
在动物实验操作环节,每个队伍派出一名选手完成小鼠灌胃、鼠尾静脉、腹腔麻醉三个实验,选手们手法沉稳、操作精准,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平日里反复练习的汗水。实验后,分析中心的工作人员利用超声仪器对操作效果进行现场检验,以获得对实验操作更加全面的验证与考核。




实验操作环节
科研知识问答环节将赛场气氛推向高潮。必答题环节,各队沉着应对,展现出扎实的知识储备;抢答题环节为比赛增加了更多紧张而激烈的氛围,选手们眼疾手快,争分夺秒,每一次抢答成功都获得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从实验技术到科研设备,从实验室安全到人工智能,每个回答都展示出选手们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前沿技术成果展示环节,选手们通过三分钟的PPT展示介绍一项在本队伍相关研究中运用的前沿技术。展示内容涵盖类器官应用、AI精准诊疗、单分子检测、TSA多靶标染色及数智分析等热门技术,选手们以通俗语言把各项复杂技术讲解得生动、清晰,不仅展现了北大医学各技术支撑平台开阔的学术视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见医学未来的窗口。


各队代表进行成果展示(按展示顺序排列)
在评委点评环节,评委会主席王存玉院士表示北大医学每一项科研成果背后,都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和支持团队的付出。他高度评价了参赛队员们在比赛中展现出的扎实实验操作功底和全面医学科研素养,鼓励大家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与创新的勇气,为推动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贡献科研力量。科学研究处处长王坚成作为主办方代表,表示本系列比赛为研究技术系列青年教师构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切磋共进的高水平舞台,希望未来更多师生关注和参与,共同为北大医学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


评委点评
综合初赛与决赛表现,本届比赛现场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操作奖、最佳展示奖两项单项奖。这些奖项不仅是对选手比赛成绩的肯定,更是激励他们在科研创新道路上持续探索、勇攀医学高峰的重要动力。在观众互动环节,大家踊跃参与答题,展现出“以赛促学”的浓厚氛围。比赛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本届比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学院、医院的大力支持。来自各单位跨学科、跨专业背景选手的参与,充分体现了北大医学学科融合和创新发展趋势,也为更多优秀青年教师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现场观众与各队亲友团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最佳操作奖

最佳展示奖

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奉献才智、写下精彩篇章。以比赛为契机,机关党委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努力营造医学科技创新浓厚氛围,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质量,为推动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延伸阅读】
获奖名单


(机关党委 机关工会)
编辑:玉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