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论坛暨首届第十三师血管健康管理与全病程干预学术研讨会在新疆举行
8月14-16日,为了更好的开展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开展医学前沿交叉学科融合,第五届中国智慧化数字心脏和血管健康中西医结合管理论坛暨首届第十三师血管健康管理与全病程干预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哈密举行,以智慧为翼,创新为帆,共探血管健康破局之道。
会议由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临床研究所心脏和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智慧化心脏和血管健康数字管理研究中心、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临港北京大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心脏与血管健康技术研发中心主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学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承办。
8月15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召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安占天介绍了红星医院近年来在血管医学领域的发展:2024年挂牌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哈密分中心,2025年,数智化心脏血管健康管理中心落成,推动了区域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全链条升级。“此次会议,各位专家与大家共同探讨中西医协同,数智化血管健康管理方面的案例,希望医务人员能抓住机会虚心求教,在合作共赢中引领学科蓬勃发展,为血管健康防治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临床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副主任方伟岗回顾了北大医学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多年来的密切联系。他表示:“近年来,红星医院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学科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高质量发展,希望围绕血管健康,带动医院更多相关学科群的快速发展。”
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丽在致辞中,感谢北京大学对石河子大学20多年来的对口支援,她表示,血管健康的管理对新疆来说尤为重要,“希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的帮扶下,兵团医疗机构能更多的开展围绕新疆多民族人群的血管研究,探索出适合边疆的医防融合新路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常委、第十三师副师长王永峰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四点期望:一是擘画使命新格局,扛起血管健康的时代重任;二是锻造精兵新动能,淬炼专业硬核实力;三是构建协同新生态,破壁融合全域联动;四是筑牢健康新防线,双轮驱动防疗跃升。
开幕式上举办了自治区“天池英才”特聘专家王宏宇教授聘任仪式、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联盟单位授牌仪式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医共体单位授牌仪式、王宏宇师带徒启动仪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王宏宇知名专家工作室特聘专家聘任仪式。仪式的启动,标志着薪火相传、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崭新起点,为新疆本地培养更多的优秀血管医学骨干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讲座环节,王宏宇介绍了中国心脏和血管医学28年的发展历程和智慧化数字化血管健康中西医管理——医防融合与分级诊疗的探索与实践。最新公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患病人数3.3亿。血管健康维护和血管病变早期检测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及解决这些问题十分重要。过去20年来,随着血管疾病早期检测适宜技术的推广,血管疾病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以及血管医学专业学科的发展,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探索出了以血管健康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的特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模式,新模式紧密联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实现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致残率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发现,要真正解决慢病防控,重点在基层。未来希望以血管为核心,系统地管理影响人体的重要慢病,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瑷萍介绍了国家数字血管医学中心建设工程项目新都区中医院如何利用中医优势,中西医结合进行心脏和血管健康管理的经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刘刚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的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指征与手术时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党支部书记李天润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和最新诊治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傅瑜讲解了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在临床上的相关性,并介绍了诊断和治疗方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马青变解读了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共识致力于缩短患者从发生心脏骤停到接受救治的时间,提高救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同领域学术大咖的精彩授课,有力地推动了智慧化数字血管健康的发展以及全生命周期心脏和血管健康理念的推广,为探索血管性疾病的防控和管理模式,助力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开拓思路,寻求扩局。
(文/韩娜 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
编辑: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