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前沿,共绘医学未来蓝图:
北京大学医学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25年四校联合医学科研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2025年6月29日-7月4日,由北京大学医学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KUHSC)、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 KEIO)、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ing’s)、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 KI)联合主办的“2025年国际联合医学科研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成功举办。这场汇聚四国高校医学教育资源的暑期项目以 “医学人工智能”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四校13名专家学者、32名学生参与,通过 11 场前沿讲座、圆桌论坛、小组展示及实验室参观等形式,构建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的交流平台。
(大合影)
(乔杰视频致辞)
6月30日上午,暑期学校开班仪式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二层报告厅举行。开班仪式由国际合作处处长孙秋丹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进行视频致辞,祝贺暑期学校顺利开班。她表示,四校自十余年来的持续合作已成为跨国医学教育协作的典范,暑期项目主题始终锚定医学科技前沿,为四国学者搭建思想碰撞平台;希望学生们珍惜跨国交流机会,拓宽学术视野,并期待合作种子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生根发芽,为全球健康贡献力量。
(开班仪式现场)
庆应义塾大学的 Masato Yasui教授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 Nailin Li 教授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致辞,回顾四校合作历程,希望师生不仅收获学术启发,还能结交跨国学术伙伴,让四校合作传统延续。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张路霞教授与洪申达助理教授作为本期暑期学校课程内容负责人和课程主要设计者,共同介绍了暑期学校课程体系,并对参与学生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能够在一周的学习与交流中,打破学科壁垒,既掌握 AI 技术底层逻辑,又培养从临床问题反推技术需求的逆向思维。最后,作为本期暑期学校主办方代表,孙秋丹教授表示联合暑期学校不仅是学术成长的平台,更是多元文化相遇与交融的活力熔炉,希望通过这一周的互动,大家能够建立持久的友谊,并为今后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授课与讨论)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课程中,11名授课老师将专业知识、前沿研究成果及临床实践经验深度融合,向学员倾囊传授行业洞见与学术心得。7 月 3 日的圆桌论坛成为本次活动的思想高地。论坛设有三个主题,分别由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张路霞、Health Data Science期刊编辑部主任王迈和助理教授洪申达主持,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医学人工智能跨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实际功能与医学领域期待的差距弥合路径”,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塑方向”三个议题展开深度研讨,现场讨论热烈,思想交锋不断。
(圆桌论坛)
为全面检验同学们在此次活动中的所学所得,同时也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深入探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关键议题的热情,每一位授课老师都在开课前提出了开放问题,如“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流程领域迄今为止最成功和未来最有前途的 AI 应用是什么”、“如何提升大语言模型回答临床相关问题的可靠性和质量” 等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话题。同学们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问题,组成 7 个展示小组。7月4日上午,经过各小组精心筹备,共同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汇报展示。汇报过程中,大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思考深度融合,智慧的火花在思想的交流中不断迸发。小组汇报结束后,教授们进行点评,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到的见解,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精准剖析,提出的犀利提问更促使话题迈向更深层次的探讨,让这场学术交流不断升温,意义也愈发深远。
(汇报与点评)
除学术活动外,暑期学校通过多元文化互动增进跨国交流:欢迎仪式上的破冰游戏、北大本部 “一塔湖图” 的文化探访、小组研讨中的团结协作…… 来自四国的同学们在学术碰撞与情感共鸣中结下深厚情谊。
在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的主题引领下,本期四校联合医学科研暑期学校以 "医学人工智能" 为切入点,深度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充分整合全球一流合作伙伴资源,为医学部师生搭建起极具活力的学术碰撞平台。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牵头设计的课程体系,巧妙将生成式 AI、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与多元医学场景深度结合,不仅践行了科技创新年 “跨学科攻关” 的核心要求,更通过中、日、英、瑞四国高校的协同创新范式,生动诠释了 “国际化办学驱动科技突破” 的独特路径。
背景链接:
自2012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医)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KEIO)、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CL)、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KI)开展了四校联合医学科研暑期学校项目,将讲座、实验室轮转、学生科研展示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该项目每年举办一次,于每年7-8月份在四校之间轮流举办,暑期学校的主题主要根据承办学校的学科特色及当前研究热点而定。2012—2019年的主题分别是神经科学(2012,KEIO)、免疫学分支——纳米医疗(2013,KI)、肿瘤(2014,北医)、心血管疾病(2015,KCL)、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疗(2016,KEIO)、脑衰老(2017,KI),慢性炎症(2018,北医),医疗大数据(2019,KCL),生物工程(2023,KI),长寿(2024,KEIO)。2020-202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暂停。
每届科研暑期学校的交流学习安排主要包括讲座(lecture)、实验室轮转(lab rotation)、研讨会(seminar)、工作坊(workshop)、学术报告会(symposium)、参观(field trip)、文化体验(culture exposure)等,每所学校均派出5-10名师生参加。该项目深受参与师生的好评,促进了各院校间科研及教育交流合作。
(来源:医学部国际合作处 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