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举办第十五届医改沙龙

2025年4月30日,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以下简称“民盟北医委员会”)第十五届医改沙龙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本届沙龙以“强化区域协同机制,促进京津冀卫生健康高质量协同发展”为主题,深入研讨京津冀三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发挥卫生健康优势,促进医疗服务朝着一体化迈进,为京津冀三地健康高质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届沙龙由民盟北京市委、民盟天津市委、民盟河北省委作为指导单位,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民盟北京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主办,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人民医院支部承办,沙龙由人民医院支部主委杨晓东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六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盟员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沙龙的主题和意义进行充分肯定。民盟北京大学医学部委员会主委田华,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党委统战部部长王军为,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保定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保定市委主委、保定市第二医院院长葛长青分别致辞,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推动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的展望。

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大家身处医疗和教学科研一线,以敏锐的视角洞察实际问题,用专业的知识剖析现状,为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保定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主任、保定市第二医院副院长马永平和民盟天津市委社会法治委员会副主任、武清区政协常委、武清区支部委员会主委、武清区卫健委主任徐迎侠分别以从“虹吸”到“辐射”——“健康中国”视域下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调研汇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推进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为主题结合河北、天津的实际情况,深入阐述路径和方案,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政协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中心主任、研究员郑玉梅和民盟北京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康益德中西医结合肺科医院院长董杰分别以“健康老龄化,营养改善的中国行动”、“中医+AI,让首都名中医赋能基层医疗,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范式”为主题从自身熟悉的领域探求三地医疗领域的协同发展模式。

民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支部委员、副主任药师刘敬弢和民盟盟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吴春波分别以“区域协同发展,共筑用药安全”、“京津冀区域内医疗水平均等化”作主题报告。 各位专家围绕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保政策协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交流,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宝贵财富。

座谈交流

在座谈交流环节,北京大学医学部支部主委陈菲、人民医院支部副主委朱卫华,围绕京津冀卫生健康高质量协同发展、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发言。大家各抒己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成长经验积极交流探讨,启发现场观众共同思考。

医卫委李刚主任讲话

民盟北京市委医疗卫生委员会主任李刚代表医卫委发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在医疗卫生领域深化合作,通过资源疏解、机制创新、产业协同等多维度推动区域医疗一体化发展。

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张振军同志总结讲话

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张振军做总结讲话,对本届医改沙龙予以高度评价。他指出,本届沙龙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与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密契合。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医疗卫生资源各具优势,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潜力巨大。近年来,京津冀在医疗卫生领域已开展诸多合作,涵盖医疗资源疏解、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联体协作、检查结果互认、医保互通等多个方面,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医疗改革涉及新质生产力的生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艰巨的任务,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更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程。本次论坛是三地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丰硕成果的精彩展示、是三地卫生健康领域领导专家学者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是未来三地卫生健康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推动,将进一步为京津冀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人民医院 陈月)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