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企协同赋能产业发展——北大深圳医院举办药械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对接会

2025年4月24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医企协同・链动未来”药械创新成果临床转化对接会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北大深圳医院”)举行。这场活动邀请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走进医院,通过路演和洽谈方式,听取企业和临床需求,推介临床科研成果、企业创新产品和国际临床试验平台,搭建医企协同创新生态圈,打破信息壁垒,加速推进临床研究成果与产业转化,为深圳打造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注入新动能。

政府搭台,医企唱戏;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对接会由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党委、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党委和北大深圳医院联合主办,吸引了深圳近20家药械企业和医院1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的科主任、临床PI的参与。

医院创新GCP模式和体系——实现医企共赢

“临床一线的真实场景是技术迭代的最佳试验场,创新药物和器械的研究一定要以临床空白、市场空白和重大需求为出发点,我们医院的临床优势和临床资源、临床专家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临床数据,若能与企业的生物医药、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相结合,将极大加速产品的临床转化。”活动一开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梁真就抛了“橄榄枝”,鼓励企业与临床医生“交朋友”,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研发,并希望能充分发挥深圳市头部医院的作用,与企业强强联合,使命共担,让深圳的药械创新成果不仅服务本土,更要引领行业、惠及全球。

临床试验是新药和新器械从研发到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新药和新器械上市前的一个瓶颈环节,也是医企协同的核心纽带。作为深圳市医疗卫生领域的排头兵,北大深圳医院始终以“临床需求驱动创新、科研转化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重点学科平台和跨领域合作网络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医”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试验经验。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徐仿周介绍,近10年来,医院承担了600多项注册类的GCP项目,其中,药物类项目约占GCP项目总数75%,器械和IVD(体外诊断)注册类项目约占25%。医院承担的药械临床试验,已经促进了24个产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许可,19个新药获得注册上市。

同时,医院还创新GCP模式和体系,推进“医企协同+伦理互认+联动入组”,在深圳最早实施“泛知情”电子签,不仅“唤回”深圳本土IVD企业的关注和临床投放,还“唤来”了外地IVD产品的临床研究,实现医企共赢。

徐仿周博士透露,为促进医企协同发展,北大深圳医院正推动建立“前置性临床评价机制”,在研发早期介入,帮助企业明确临床终点设计、优化试验方案,让产品更贴合真实医疗场景,助力深圳生物医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医企双向奔赴——临床需求直通产业创新和转化

这是深圳药械企业第三次走进北大深圳医院。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对接会开创了“企业-医院双向路演”模式,不仅让药械企业展示前沿技术和产品对接临床需求,还以医院临床科研成果回应产业转化需要,成为医企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也把对接会推向高潮。

在路演中,11家深圳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优质企业轮番登台,“晒”出自家引以为傲的“独门绝技”和新技术新产品,向医院和临床专家们抛出合作的“橄榄枝”,部分企业还是北大深圳医院的“老朋友”,已经开展了临床研究合作。

“我们上个月已经跟皮肤科主任于波合作开展了一个临床应用项目的研究,也希望借助这次的机会,进一步加深跟北大深圳医院在VTE(静脉血栓栓塞症)、疼痛康复等领域的合作,深化医企融合。”与会的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胡明龙说。

深圳诺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表示,基于公司自主研发心脏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能力和中央平台管理能力,希望跟医院的智慧护理形成医工结合,降低病区风险管理,提升护理效能。

此外,来自安康达、科曼医疗、未知君、生命之源、开立生物、安保医疗、经方精密医、福睿熠龙、康胜医疗等企业代表也分享了其创新产品与合作需求,这些创新成果覆盖心脑血管、肿瘤、慢病管理、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充分彰显深圳药械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在医学创新链条中,药械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但转化之路道阻且长,从想法到最后落地应用的最终成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更是巨大。即便是验证最初的科研想法,都需要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千万的启动资金,这也困扰着临床研究者们。

路演现场,北大深圳医院发布了四大临床科研成果,包括通过智能化控制降低操作风险,推动产前诊断技术革新的“羊水穿刺负压装置”;通过声动力效应实现肿瘤精准消融,为非侵入式治疗提供新思路的“智能胰腺癌靶向声动力治疗仪”;创新设计实现术中器械快速更换,显著提升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的“内窥镜可拆卸钛夹”;突破干细胞规模化培养瓶颈,为再生医学领域提供稳定细胞来源的“毛囊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我们的‘智能胰腺癌靶向声动力治疗仪’,是一个国自然重大仪器研发成果,拥有12项发明专利,有希望成为全球第一台兼具超声刀功能的声动力治疗仪,但这个转化周期长,启动资金至少要3000万,希望有钱的公司跟我联系一下。”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超声科主任孙德胜现场“喊话”。其他三个项目的负责人也纷纷向企业和资本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希望通过医企协同,把“待字闺中”的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成可应用的产品,让临床患者受益。

临床需求驱动产业创新。四个项目也吸引了与会企业的关注,开立医疗的代表就对北大深圳医院消化内科何敏主任医师团队的“内窥镜可拆卸钛夹”项目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我们企业的产品和你们团队临床研究成果的方向是百分百吻合的,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合作,共同推动成果转化落地。”

“医研企平台”将上线——粤港澳大湾区药械创新成果转化提速

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全国首家上榜的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所在地,深圳近年来持续加码政策支持,推动医药和医疗器械“产学研医”深度融合。近日,深圳正式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推出32项政策措施,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推动深圳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对接会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实验中心执行主任李镒冲介绍了国际临床试验中心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国际临床实验中心的目标就是强化协同推动创新,积累“湾区经验”,提升大湾区临床试验影响力,助力企业发展,推动民族原创药械走向世界。今年6月,该中心将上线“医研企平台”,链接粤港澳大湾区100家企业,精准推送企业和医院需求,提升区域临床研究资源协调能力,加速药械创新成果转化。

“此次活动旨在为医企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医院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能够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企业与医院合作,可以使产品研发更具针对性,更贴合市场需求。”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郑国彪说。他希望以此次对接会为契机,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研发积极性,以临床问题驱动创新,让医企合作更加紧密,推动深圳药械产业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党委第一书记邱宣表示,医药和医疗器械的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临床需求与技术研发的精准对碰,这场对接会正是打破了信息壁垒,推动医企合作落地的关键一步,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创新之约。她希望医院和企业能实现精准对接,共同推动更多医企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让产品真正成为提升医疗质量的利器,为深圳药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