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第三届科技创新转化月开启
非周期性密铺近视镜片,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改良升主动脉包裹技术,3D打印内置式假肢技术……15项原创技术同台竞技,成果展示精彩纷呈。
2025年5月1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三届科技创新转化月开幕式暨创新转化大赛举行,集中展示了医院科技创新转化的最新成果。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转化处副处长李昌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副处长王岩,北京市密云区科委副主任朱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平台负责人、企业代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参加本次活动。开幕式由北大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主持。
开幕式现场
作为国内首家创建“科技创新转化月”品牌的三甲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23年启动该计划以来,已逐步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研-医-学-产”转化体系。据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俊介绍,医院通过科技创新转化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积极完善创新转化生态建设,推动“研-医-学-产”深度融合,医院特色转化路径日趋明晰,项目数量与转化金额连年攀升,不断创历史新高。
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在北京取得显著进展。李昌凌指出,北京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与市场要素的对接通道,增强产业创新策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支持医药健康领域技术转移机构及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推动该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医学科技创新转化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年来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转化平台、加快成果临床应用,树立了公立医院科技创新的示范标杆。”王岩对医院的科技创新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医学创新是推动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高地,北大医学始终在引领医学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肖渊希望医院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强化多学科协同攻关,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持续提升在重大疾病诊疗技术与工具研发方面的创新能力。
为推动双方积极开展合作,医院为院企合作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迪亚莱博联合研发中心 ”举办签约仪式。仪式由北大人民医院科研处处长申占龙主持。
截至今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企联合研发平台签约总金额已经突破2.5亿。此次科技成果转化签约既是医院产学研合作深化的成果体现,也标志着院企双方共同踏上创新转化协同发展的新起点。今年上半年,医院已有20余个项目找到了满意的合作方,再创历史新高,签约成果转化金额突破2000万元。
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
从人工智能到精准医疗,从生物材料到医疗器械,15个项目过关斩将,闪耀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决赛赛场。决赛由北大人民医院科研处副处长梁公文、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金彦主持。
临床营养科王勃诗以“智膳护航:基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住院患者精准营养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为题作汇报;心血管内科宋俊贤团队以“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精准与安全心包穿刺系统”为题作汇报;创伤骨科杨明以“一种新型的股骨颈骨折固定器械”为题作汇报;妇产科田莉以“‘光孕之源’:可穿戴式柔性LED子宫内膜修复治疗仪的研发与转化”为题作汇报;血液科田晓凤以“可视留置管路保护套”为题作汇报;心外科史艺以“依托于升主动脉外支架的改良升主动脉包裹技术”为题作汇报;骨关节科邢丹以“基于三维仿生培养体系的干细胞外泌体规模化制备及其应用”为题作汇报;创伤骨科张培训以“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免缝合神经套接管的研发与转化”为题作汇报;骨肿瘤科王军以“基于3D打印技术的内置式假肢在截肢残端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前研究”为题作汇报;眼科王凯以“非周期性密铺技术赋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管理眼镜片”为题作汇报;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以“肠道菌群的生物标志物在制备诊断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产品中的应用”为题作汇报;风湿免疫科胡凡磊团队以“类风湿关节炎新型诊断抗体anti-CSP检测试剂盒”为题作汇报;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王子兴以“小细胞肺癌雷达系统”为题作汇报;麻醉科任越以“一种负压吸引器”为题作汇报;麻醉科姜柏林以“可用于急救和麻醉的自动插管机器人”为题作汇报。
本次大赛的决赛评委由知识产权专家、医疗器械检验专家、创新转化平台专家、临床转化专家、成果管理专家、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专家担任,评审维度涵盖临床价值、市场价值、产品技术、知识产权和团队情况。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北大人民医院将以“科技创新转化月”为契机,持续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优化医院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更多优质成果实现临床转化与产业落地。科技创新转化月后续系列活动即将陆续开启。
(人民医院)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