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领域创新保护与价值实现”——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座暨北大公卫聚力发展学术沙龙(第八期)成功举办

为提升学院教师专利布局能力,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2025年6月24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联合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新公卫楼311会议室举办“公共卫生领域创新保护与价值实现”专题培训沙龙。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任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吕筠出席活动,学院各系(所、中心)40余名骨干教师参加。活动由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主任吴涛主持,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朱慧宁、张硕两位专家受邀分享专利核心概念、申请策略及成果转化经验。

首先,吕筠为活动致辞。她表达了对专家致的诚挚谢意,强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始终以服务人群健康为宗旨,当前学系正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探索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元转化路径,但实操中面临诸多挑战。此次专家座谈恰逢其时,期待未来能借助专业力量完善学系的成果转化体系,助力学科服务国家公共卫生战略。

吕筠致辞

随后,朱慧宁老师以“公共卫生领域创新保护与价值实现”为题进行专题讲座。从专利制度框架、公共卫生领域技术保护策略、成果转化实践及“避坑指南”四个方面,为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战略指导。她从专利法律属性切入,阐释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差异,明确发明专利在公共卫生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针对专利申请,她详解“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审查标准,建议科研人员通过专业检索避免重复研发,并借助代理机构优化技术交底书。结合公共卫生科研特性,老师梳理出疾病诊疗辅助设备、药物新适应症等四大可专利化方向。在成果转化环节,她着重提醒 “时间差”管理的重要性,强调专利申请需先于论文发表等公开行为,并注意职务发明权属判定、校企合作条款明晰。面对国际化需求,她提出“核心专利+外围专利”组合策略,建议依目标市场差异制定申请方案,构建立体保护网络。

朱慧宁进行专题讲座

最后,任涛老师总结发言,他向两位专家的讲授与答疑致以诚挚谢意,并表示本次讲座极大加深了在场人员对专利申报等内容的理解,为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他期待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在知识产权领域与专家团队开展更深入、长效的务实合作。

任涛总结发言

此次沙龙讲座不仅深化了科研人员对专利制度的理解,也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创新成果保护提供了实践指导。未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持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帮助科研人员精准把握专利布局要点,推动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注入更多创新动能与“中国智慧”。






(来源: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