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多学科协作完成首例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

2025年3月24日,在出院临别之际,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术后的患者家属再三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护人员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老人术后恢复得特别好,能叫出自己孩子的名字,还能记得上一顿吃了什么,非常感谢你们,感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这与刚来就诊时,家属紧张忐忑的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据了解,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首例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

时间回到两年前,年近八旬的王老先生频繁出现“糊涂”现象,爱忘事、爱发脾气,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但近期,王老先生的认知能力进一步下降,时间、空间感知下降,白夜颠倒,无法辨认周围人物和事物,经常叫不出家人的名字,出门常常忘了回家的路,甚至如厕、洗澡等日常生活能力也有下降,这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属带来很大的负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类型。被形象地称为 “记忆的橡皮擦”。该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常见于老年人,以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活动及生活能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我国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AD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随之显著增高,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明显,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的重大疾病和社会问题。

AD的病理学特征为细胞外Aβ蛋白沉积、细胞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减少甚至清除这些神经毒性蛋白在大脑内的沉积是AD治疗的潜在途径之一。脑膜淋巴管-胶质淋巴-颈部淋巴系统引流有助于清除大脑间质中的Aβ蛋白、tau蛋白等有害蛋白。

基于此背景,近半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双侧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 LVA)治疗AD,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LVA手术基本原理是将脑内淋巴系统的颈部深层次淋巴与临近静脉吻合,将脑内淋巴循环中沉积的Aβ蛋白和tau蛋白直接回流到静脉系统,从而改善AD的症状,该术式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二月底,王老先生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阿尔茨海默病综合诊疗团队叶珊副主任医师、介入血管外科韩金涛主任医师门诊就诊。在完善颅脑MRI、淀粉样蛋白PET局部显像(AV1)等检查以及评分量表后,综合诊疗团队成员对王老先生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进行了细致分析讨论,判断患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

在神经外科主任杨军、介入血管外科主任栾景源的支持与指导下,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密切协作,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3月21日,手术正式开始。由麻醉科刘伟平医生实施全麻后,韩金涛主任医师、于涛副主任医师及其手术团队联合为王老先生实施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通过在高精度荧光手术显微镜下的精细操作,手术团队将颈深淋巴管系统与静脉进行精准吻合,成功搭建优化的脑部淋巴引流通道。手术历时4个小时,术中仅出血10毫升。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情绪平稳,与家属互动明显增多。患者术后第二天,家属激动地说:“不仅眼睛有神,晚上还能记起早上吃的包子,还能清晰喊出我们几个孩子的名字了。”王老先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改善,3月24日,患者顺利出院。

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阿尔茨海默病综合诊疗团队成立于2024年,团队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核医学科、放射科、康复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多科室专家组成,通过多维度全面评估,从疾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前移,到药物干预、非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以及康复护理指导,全方位覆盖患者的需求,为每一位患者精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诊疗团队正在积极推进开展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北医三院)

编辑:玉洁